第四百七十九章 决议(下)-第3/4页





    好家伙的!土地、财产、权势、女人一夜之间都没有了,顶多做一个平头百姓,和昔日自己的奴才对门而居,这如何使得?甚至还有可能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同毒虫猛兽为伍,在荆棘草莱之中挣扎着求生,如何能够让这些已经习惯了锦衣玉食一呼百诺堂上美人堂下奴才的生活方式的蒙古王爷们接受得了?这样的侮辱还不如杀了他们来的快畅些!

    稳定了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将他们的意志与自己统一到了一处,黄太吉很是满意,接着,他又将目光投到了孔有德等汉军旗王公贝勒身上。

    从他掌握的密报之中,汉军旗从打那日乳峰山一战失利之后,颇有些人心中浮动,私下里有人偷偷与锦州城中信使往返,并且收下了锦州城内送来的物品。虽然不知道那些物品是什么,但是黄太吉根据多年来的经验也可以揣测出来。不会是金银等无用之物,应该是官职的告身文书、委札腰牌之类的,证明这些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苦心在清军之中坚持的证明文件。

    一俟明军获胜,这些人便会立刻取出这些文件。证明自己的大明官员身份,调转枪口过来朝着自己殊死凶狠拼杀一番,来洗刷他们。

    不过,黄太吉也要打消他们的这点念想,让他们彻底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走下去!

    “诸位汉人臣工也不可心存侥幸枉自宽慰,李守汉之残暴,可不止针对土司。他屠戮手中有兵马,且又割据一方的土司尚且毫不手软,对付那些汉人又何尝手下留情过?”

    黄太吉开始缓缓的给范文程、孔有德这群汉人做思想工作。

    “朕听闻李守汉自管理两广之后,尚未得到明国皇帝封土任命之时。已然痛下杀手。先有吉庆围之变,后有桃园大社之屠。此两地汉人乡绅,不过稍有不顺李守汉之意,李守汉就派遣大军。大肆屠戮。此两地之乡绅家族。皆以杀尽。族产收公分配,更光贴布告,声言族长剥削族人。横行不法。且李守汉素仇汉人投敌者,往者汉人与红夷通者,从无宽恕。查前情而知今日,诸位投顺臣工,尔等自投顺大清以来,也曾多立下功劳。或是建设制度,或是规划方略,更有随朕南北征战,统兵伐明,铸造火炮等诸般功劳历历在册。我大清若是被李某人所破,那李守汉能杀得南中土王,广东乡绅,又如何能放过尔等?”

    “莫要忘了,在明国君臣眼中尔等皆是降奴叛贼!李某人诛杀尔等全族,都不必请圣旨!只需一个小小的什长传下一声号令便可以!”

    “照着李某人做事做事的风格法度,我大清被其攻灭之后,尔等降顺我大清之人,本人和家中子女妻妾亲属少不得统统斩或者凌迟,亲族之人全部流放到万里之外的极南之地,整日与瘴气毒虫为伍劳作终日,流放之人百不存一!”

    “这些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利用他手中的权势,胁迫读书人,联合那些贪利小人给尔等头上按上种种欲加之罪,青史之上,留下尔等的斑斑骂名,数百年之后,有人读起这段史书来,少不得要痛骂一番。”

    黄太吉的这番话,在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祖润泽等人耳中,不亚于数十门重炮猛轰一般!被打得浑身瘫软在地!

    看着他们一个个仓皇的神情,黄太吉知道,自己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所描述的这番兵败之后的景象,已经彻底的摧毁了他们投降明军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想法。

    “昔者贤达有云,治国之道,务在弱民。因民强则政令不行,国家积弱。我大明太祖以三尺剑定鼎天下,海内边荒无不臣服,然亦忧心于豪强兼并,故立法度,轻黎民之税负,重豪强之输运。然自万历以来,国家多事,外苦于辽东逆贼侵扰,内苦于黄河水患,地方豪强遂不可制也。故前有吉庆围之乱,近有桃园大社之变。幸天佑中国,人心思效,将军大军一出,则乱平亦。然逆贼不甘受戮,乃阴造谣言,谤将军之德政,言招抚令害民欺民,又以宗族为器具,聚拢乡民,妄图顽抗。其为掩逆行,多言为祖宗守家法,然其生者何年,死者何日,何以敢代上古先祖之言?况三皇五帝所求,乃民生安乐,不起刀兵,自身则筚路蓝缕,身无长物。今之族长,田连阡陌,十分之田,其有八分,此其三皇五帝所愿哉?如比尚不知足,又巧立名目,以祭祀等为名,收取各种捐派,稍有不从,则已祖先为名,大肆欺辱。吾但知,无有父母愿欺贫儿,而逆贼族长之立论,则言天下有愿欺后辈之祖宗!是可忍,孰不可忍。尔等逆贼族长不过百年之命,敢代万年祖宗之言,强占同族谋生之地,又肆意诽谤先祖,若不明正典刑。何以正国朝法纪,安黎民之心。若以尔等逆贼族长之罪行,纵千刀万剐,不为残暴,刀劈火焚,不为不仁。然将军有好生之德,不忍屠戮过重。故下招抚之令,凡有愿受招抚者,保其家小平安,留其安身之地。黎民百姓。各安生业。有贫困艰危者。可求助将军之工作队,必有抚恤。工作队所到之处,族长黎民皆可听其授课,与其答辩。日久自知将军法度之仁义。三皇五帝在天有灵,自会明辨是非,不然何以将军兴而逆贼灭?天道昭昭。好自为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