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让人羞愧难当-第2/4页
    
        很明显,这个职位就是来镀金的,等他攒够了功绩回去汴梁,最次也是个三司主事,说不定能入御史台。
        ——尘世如潮,当有潮涨潮落。你制科是涨潮,如今便是退潮。潮涨潮落才是人生,一帆风水迟早会让你付出代价。
        秦为觉得这是一次磨砺,对苏洵的未来有好处。
        苏洵……这人怎么说呢?
        他有两个儿子都是人中翘楚,他大儿子苏轼就更不用说了,那可是前压五百年、后压五百年的一代词圣。
        要说这样的人没有一个好父亲的熏陶,秦为觉得就算是天才也是要人教导的。
        就看后世苏轼的性格,苏洵这般也就说得过去了。
        理想主义者最容易偏执,然后就会挨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洵觉得自己就该有这种气势,可却被秦为的回信给堵到了。
        这是觉着我不成熟?
        他有些生气,却也不敢忤逆先生的教导,只能一个人独自窝在房里生闷气,甚至连秦为的信都没回。
        ……
        “他在生气?”
        杨公复端坐值房,哪怕天气炎热也一丝不苟,手边的文书一摞叠着一摞,简直就是行走的工作机器。
        一个小吏站在门口举袖擦汗,说道:“是,还说什么:劝君莫欺少年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杨公复闻言放下了手中的文书,抬眼看了看小吏,冷笑道:“就是说……以后他能做老夫的上官了,到时候报仇雪恨?”
        小吏点点头,心想那位可是制科三等,被你这么磋磨,没骂人就算是好的,人家有些怨气也算正常。
        再说苏洵的起点皮颇高,听说朝中又有大人物撑腰,这样的人升官只是时间问题。
        前世苏洵的成就并不高,甚至后来他入选了唐宋八大家,不少人都说他这是沾了儿子苏轼的光罢了。
        现在看来,苏洵之所以仕途不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耿直随性的脾气,否则他也不会在老爹去世后,才醒悟了努力的重要性。
        杨公复起身道:“凌虚台应该差不多了吧?”
        小吏说道:“已经差不多了,工匠说最多十日就能完工。”
        杨公复说道:“去告诉苏洵,让他就以这凌虚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来,要大气磅礴之势……他不是自诩文采一流么?”
        这个和岳阳楼修好后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一个性质,苏洵接到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修改。
        他不想写。
        现在他算是怕了那个杨公复了,反正写什么他都不满意,还不如不写,也省的被他奚落侮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