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63】道在养生(一)



老于说,治人养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爱惜精神,节俭智识,做到清静、无为、自然、深很概,即达“长生久视之道”。

        1养生的对象是人,谈养生,必先谈论对人、对生命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人为天下贵

        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就显现了一种非神性而重人性的思想特征。这种鲜明而积极的思想倾向,造成了先秦文化思想的总体理性环境。正是这样一个文化思想环境,才孕育了我国的气功养生学说。

        这一气功养生学说是以人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努力地去了解人体生命的本质、人体内在的有机联系、人体与外界宇宙的和谐关系、人体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化自身意识对生命的控制,达到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目的。

        很清楚,这是重人贵生的人生观念支配着这一切的。

        最先参与实践的是巫术,它出现的时代是夏禹王时期。

        早期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不易,所以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

        为了健康和长寿,他们一方面祈求神灵护佑,一方面又寻求灵丹妙药和战胜疾病死亡的方法。

        这就促使当时出现的巫与医结,合起来,产生了比较原始而又粗陋的巫术。

        当时,世人认为这种巫术可以预卜命运,沟鬼神;主持巫术的巫师都具有非凡的功力,他们可以通过一种超常的精神状态,进入恍惚迷离的境界,即所谓到了鬼神的那个世界。

        《说文解字》对“巫”的解释是:“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公羊传·隐公四年·注》中也写明:“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求福者也。男曰观,女曰巫。”

        这些巫师为人治病求福。

        《国语·楚语》对巫师的能力极为称道赞赏:“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

        正是这些巫狮,在我国开始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之路。

        上古巫师文化的典籍《山海经》记载了许多巫师超凡的业迹,比如住在开明东的巫彭、巫抵、巫阳等十名巫师,“皆操不死之药”,上下于5天,神通广大。

        同时,《山海经》也记录了一些长生不老的种族和地区。其中有“不死”之民,“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有轩辕国,“不寿者乃八百岁”,寿者数千岁;在“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

        以后,又历经了夏、商、周各个朝代至春秋战国,在人们长期追求长生不老的实践过程中,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气功,如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朝彻、心养、治气等等,并形成了以彭祖、王乔、容成公、安期生等人为代表的行气、房中、药饵三派仙道。

        实践呼唤理论,“重人贵生”的观念在对养生之道的研究中应运而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