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章



春耕大忙,学堂给学生放了假,大家都回家帮忙了。

        朱家的木匠们也缓下了手里的木活,开启了春耕播种模式。

        春耕就是要抢季节,拼速度,朱家全家老小都动员起来,男人们天还没亮就摸黑犁地,女人们在家里浸种、育秧、煮饭,小孩们都忙活着送水送饭、割猪草。最大劳动力老黄牛更不必说没,大家都把它当宝贝伺候着,朱振山半夜三更爬起床给老牛喂草料,生怕它饿着。

        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家里三十多亩地地终于全部播种完毕,朱明反正是累得够呛,家里的每个人基本上都黑瘦了一圈,冬天长起来的肉,基本上都耗没了。

        古代种地,全靠人力,家里有牛的还好一点。村里还有好些人家没牛,这些人家就只能等别家犁完地再借牛,还有的人家,家中劳动力不够,也要到请人帮忙。这就是在农耕社会,盛行宗族文化的原因了,在人力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大家都是守望相助的。

        朱家劳动力多,自家春耕忙完了,到村里的别家又忙活了许久。

        春归夏至,寒尽暑来,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风里已经有了夏天的味道。

        槐花已经挂满了枝头,朱旭领着几个弟弟妹妹,放学后成群结队的采槐花,攀上槐树,清甜扑鼻的槐花便抱了满怀,放到竹双肩包里背着,满当当一出春日宴。

        回到家,杨高梅接过孩子们的书包,把槐花都抖落到一个大瓦盆里,顺着枝茎捋下一粒粒的花朵,洗净,过热水,再将水分攥干,放入细细的土豆丝,倒入麦粉搅拌均匀,上蒸笼蒸一柱香,甜香便溢满小院。

        几个孩子早已馋得口水直流,亦步亦趋地跟在杨高梅身后进了堂屋,只见满满一盘槐花麦饭,点缀着清脆的葱花,鲜红的辣椒面,浓浓的蒜香和芝麻香,混合着槐花独特的甜,丝丝缕缕往人鼻子里钻。

        朱明抱着小碗吃得齿颊留香,心里叹道:这才叫生活啊!

        朱明的生日在夏天,芒种,稻麦也,分秒都宝贵。顶着炎炎烈日,忙着收割小麦,忙着栽水稻。

        饶是再忙,杨高梅也不会忘了小孙女的生日,在晚饭的桌上,特意煮了一碗长寿面给小寿星朱明,卧了两个鸡蛋,一把小青菜。

        在家人满满的爱意包裹中,朱明正式踏入五岁行列了,新项目也要开始启动。

        秋收结束,老朱家人聚在一起商量家中的一件大事,建新房。

        朱振山抽了两口烟,烟枪在桌边磕了磕,说道:“家里孩子也大了,这老屋子住不下,咱们家这几年攒了不少钱,去年更是进了一大笔,这新房也该建起来了。”

        大家长此话一出,众人都很开心,朱立海道:“爹,这新房建在哪处,你选好了吗?”

        朱振山:“嗯,这老房我不打算拆,这屋后面那块地,我看着不错,这两日就去找村长和里正,把这块地定下来。”

        朱家老房这片地,位置就很好,在村西面,靠近河流,离官路也近,大家都没什么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