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鹬蚌相争(求收藏!)-第2/3页
监生只是一个可以直接考科举的国学生身份,既不是功名也不是官位,种名头往外放,朱慈烺根本不用担心任何东西,完全就是一张张空头支票。
初定的一个监生名头,是五千两白银。
五千两啊,什么概念?
普通百姓十两银子一年都花不完,买一个监生就需要五千两,这些银子给任何百姓,全家人几辈子都够用了。
本来朱慈烺还担心是不是定高了,后来发现,自己这个担心完全就是多余,江南这个地方,人傻钱多的太多了。
每个大户家庭,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都想把自家那几个不争气的纨绔子弟,搞一个“国子监生”的名头顶着。
别的不说,好歹也算是个读书人了,这不比没有强?
以后一见面,别人家的儿子都是国子监生,就自己家儿子不是,这不丢人吗?
一个儿子五千两,全整上也就几万两,对江南的大户财阀来说,这还算个钱儿?
所以,整一个吧!
他们整的开心,朱慈烺这边收账收得也开心。
那这时候有人会问了,满大街的国子监生,这还能值钱了吗?
国子监,好歹是有明一代国立的最高学府,其监生本来更是集天下之英才,才能被赋予天子门生的赞誉。
朱慈烺报以冷笑。
值钱?
国子监的监生早就不值钱了,以前不多的原因,是因为被东林党给垄断了。
早在崇祯年间,国子监的监生在诸多寒门士子中就已经是东林党众的代名词。
非东林党亲近者,想进入国子监难如登天。
监生,在寒门士子眼中是实实在在的贬义词,无论朱慈烺开纳监与否,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与其继续让东林党垄断着,倒不如自己给他放开了,给钱就让进,反正也不指望国子监能有什么作用。
大明都快完蛋了,还在乎这个?
现在,搞钱才是第一要务!
对于这一点,朱慈烺的目标很清晰。
现在有钱了,第一步要干什么,肯定是把效忠自己的军队盔甲装备弄上去啊!
肯定是散点财,先把军队的军饷发了啊!
收拾人心这种策略,放到哪个朝代都不过时,给钱给粮是最简单的方式。
赵之龙能给你们的,朕都能给你们,他不能给你们的,朕也能给你们。
朕就不信,你们拿着朕的银子,吃着朕给你们发的粮食,你们还会不听朕的话?
于是,这天,朱慈烺从鸡鸣寺出来,在梅春等亲军卫兵士的护卫下,来到了南京城防军的军营。
在朱慈烺来到之前,黄得功已经率领部下提前把控好了场地。
黄得功是很不相信赵之龙的,城防军毕竟名义上还听他的调遣,不得不未雨绸缪,以防兵变。
倒是赵之龙,最近忙着和东林党掐架,根本没心思玩什么权倾朝野,他也没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远大理想。
前段时间,赵之龙拷掠抓到手的二百余名复社子弟,捞了不少银子,反正是肥了一波。
他很满意,也很闹心。
满意是指对皇帝提出的这个法子很满意,因为银子是实在的,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一筐筐往自己家装,谁不赏心悦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