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学做工
内容简介······
《跳出我天地》里,比利·艾略特的工人父亲坚持认为男孩子应该学拳击,而不是跳芭蕾;《光猪六壮士》里,下岗的工人们告别钢筋水泥,在聚光灯下跳起脱衣舞却收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
啤酒、烟草、男性气概的业余爱好、幽默但粗野的对话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英国工人掠影。
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的保罗·威利斯教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弟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就是《学做工》一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内容。
2013年3月,《学做工》这本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终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威利斯先生也将首次和中国的读者见面。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作者简介······
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文化民族志教授,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1977年出版《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众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讨论如何用民族志如实展现“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
说实在的,我今天本来完全没有更新的打算。
奈何有位朋友私下跑来,利用先进的点对点互联网传输技术找我漫谈聊天,话毕告别之际趁我不备,穷图匕见单刀直入地进行了一番有来无回的催更。我一看,人家都那么直接了,再拒绝就得被请喝清炖鸽子汤了,总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况且,好不容易最近的工作能够告一段落,也是好久没为自己写点东西了,心猿意马,手有点痒。那就干脆大发兴致,码上一段,就当是为这位朋友量身定制的贺礼吧——贺她成功坚持了两天背诵英语单词的大业,虽然这两天过后我就没再看到她有什么别的动静了。
我最近真的是看了不少——真的是不少的民族志。越看越觉得,人类学这门学科就不是人能干的工作。但凡要写出一篇田野详实、提炼恰当、逻辑严密、理论普适的民族志来,不花上个三年五载的呕心沥血,不回炉个成千上百的重铸金身,是绝无可能实现的。写完了,作者也就可以成圣飞升了。
我很严肃,我没开玩笑。按照学界标准来看,优秀的民族志要求作者做到些什么呢?要做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察的共情能力、要做到爱人所爱爱人所憎的全神奉献、要做到严格苛刻的自我抽离、要做到深度理解的人类分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