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寒冬换装
捏着口袋最后的两毛钱‘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啊!’胡方树离开顾小爹家回来的路上,感觉自己又变成了穷人,今天上午去了一趟顾小爹家,没想到顾财主替父出征,上街摆摊去了,午饭后接着又去,才还上了欠顾财主的一块钱。
紧了紧小棉袄,西北风从裤脚钻进来,刺骨的寒风顺腿而上,‘真是风吹蛋蛋凉又凉啊!’冬天的衣服已经全部穿在了身上,一场大雪还没下,今年的冬天看样子不是一般的冷,好在脚上穿的是胡小奶亲手做的棉鞋,里面还塞满了‘毛燕花子’才没把脚冻麻了。【毛燕花子:柴长成以后,顶部几十公分包裹籽种部分会膨化开来,带着籽种随风自由飘落,膨化以后的毛绒,截断枝干,去掉大的筋骨,类似棉花。只是质量天差地别,只能垫在鞋底保暖。】
拉拉短了一节的棉袄,看着已经盖不住脚踝的棉裤,去年冬天穿得还挺合身的衣服,已经小了很多,缩着脖子,放开脚步,急急往家赶去。这时候是不能跑的,跑步必须全身放开,手也不能抓着棉袄,衣服就不能贴着身体,西北风一吹,会冻得全身上下起鸡皮疙瘩。
回到家里,挑起房门帘,只见母亲和大姐坐在自己和弟弟的床边上。屋里没有凳子,坐和睡只有这一张由两条长凳和木板铺的床上。再看床上有好几件棉衣“钱还给顾家啦?”不用胡方树说话,胡小奶也能猜到儿子去做什么了。
大姐胡方梅看看了大兄的棉裤:“大兄,你这裤子都变成提高警惕了。”
“大姐,你也知道提高警惕啊?上学时候那个‘要死’老师也会笑话裤子短了的同学。”胡方树又想起了那位可恶的老师。
“不要看我上学没有你们多,就以为我啥都不懂了。”在胡方梅长到学龄的时候,正是胡家最困难的时候,所以大姐是胡家唯一一个,没上到初中的孩子。大姐一边说话,一边狠狠的把弟弟拽到跟前,“今年长不少哦,眼看着都有大哥高了。”
胡方森从小体弱多病,影响了发育,成年后个头才一米六五左右,看到身高接近一米六的胡方树,大姐感慨的说道“只是瘦里巴饥的没有个大人样!”
“没有大人样才好啊!”胡小奶笑眯眯的看着儿子“没变大人样,说明你大兄还要长个子,要真的变大人形就坏了,个头不容易再长高了。”
“我肯定会比大哥高。哼。”对于昨天刚克过仗的大哥,胡方树还气狠狠的。大人说的吵架,在胡方树这般大年纪的孩子嘴里称着‘克仗’动手就叫‘打仗’了。
“高,高。你能长有竹竿高!”胡小奶笑着拿出一件棉袄,“本来新衣服留着过年给你们穿的,最近天冷得厉害,先穿了吧。”
农村人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家庭女性自己动手做的,除非是好的料子才会送到裁缝店请裁缝做。比如女孩子结婚前,夫家下的彩礼,正常都会有四件毛料子,手头宽裕的男方能多送两件或者更多。
说是新衣服,实际还是旧衣服改做的,胡方树和胡方栋小弟兄两人的棉衣,是用大弟兄俩穿小了的单衣当面子,说是新衣服,那是因为翻做的时候把里面当正面,选的还是没怎么破的衣服,做成衣服看着新了不少,棉袄的里子。用的就是破旧厉害的,补过洞的。所以农村有个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穿好了新棉袄,胡小奶和大姐前后左右端详了一会,觉得还不错,也对自己的手艺比较满意。
“他大姐,你去西屋把袜子拿来,不用省了,也给你大兄穿了吧!”试好了棉袄,胡小奶安排大女儿出去,胡方梅楞了一下,脸一红出门走了。
姐姐长大成人,弟弟也不小了,当面穿着裤衩换衣服总是有些不妥,所以胡小奶提前支开了胡方梅,免得这边叫儿子换裤子,那边再赶女儿走,太尴尬。
棉裤更不用说,里子由各种旧布拼凑而成,外层和棉袄一样,也是哥哥们的换旧衣服翻新的,裤脚还有明显的几道横杠,那是买衣服时,为了防止孩子个头长得太快,把裤子买得长一些,穿的时候把裤脚叠起来缝上,来年身体长高了,再挑开针线放下,裤子又可以多穿一年。
穿上棉裤以后,让胡方树惊喜不是新衣服,而是棉裤被改进了。以前的棉裤,腰部很肥很大,穿的时候,要把腰部前面左右叠起一些,然后才能用裤腰带扎紧。裤腰带就是一根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