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思路
战国时期,法家田齐——这个和齐国后来的田氏国君是不是有点关系,君臣上下,“不用礼仪”就会“不详”。
法学家强调礼仪,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
A,尚礼存法,没什么问题。
第二题,云梦秦简《日书》规定养马标准,汉朝重视养马。
A,农耕技术的需要。
啊这,谁家耕地用马拉啊?
B,商业交往的便利。
题干上说是“服务于”,就代表是主观目的,秦汉重农抑商,不对。
C,军事战争的需要。
这个选项让我有些热血沸腾,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历史仍然震撼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而其中我最敬仰的霍去病将军则是完成了武将的最高成就:“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当时看到这句话,胳膊上就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激动地无语言表。
先选C!妈的。
我嘿嘿一笑,好像笑出来了声音,我害怕地朝刘鹏良所在的讲台方向看了一眼,见他没什么反应,赶忙抑制住了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继续做题。
D,礼乐制度的重建。
这跟等级制度有关系吗?人是主子马是奴才?扯犊子。
第三题,宋代纺织品,江苏的,浙江的,湖南的,江西的,赣江是哪?江西吗?全是南方的。(后来才知道把宁夏忘了)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嗯……要是选这个,出土的地方就应该是海外各国而不是国内了,应该不是这个。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好像没提北方的情况(没看见宁夏),没对比没结论,不对不对。
C,衣料材质发生显著变化。
元朝黄道婆之后棉花才大量普及,这才宋朝,排除。
D,南方织造技艺超过北方。
诶?这个怎么也是缺对比。
我呆住了,兄弟,这才第三题。
我深呼吸了一次,耐心地把题干一个字一个字的扫一遍,读到“主要有”三个字的时候,我似乎把我到了关键。
既然是“主要有”,那肯定是针对全国范围而言的,所以也包括了对北方的对比,南方数量更多,但是质量上却没有证据表示,最优选择B。
第四题,明朝监察御史被监察,目的是。
好家伙,监察机关被监察。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没什么问题,最直接的目的。
(注意一下,这个“保证”并不是绝对化的词语,而是“目的”里的理想目标,并不是实际影响,要区别于实际影响里的绝对化词语)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哪限制了,莫名其妙。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这既没有中央集权也没有地方放权,怎么就协调关系了。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不还是御史们的监察权吗,新的监察机关和方法提也没提,排除。
第五题,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最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神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读了一遍,
没读懂,张学者这是表赞同还是表讽刺?
再读一遍。
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最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神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万国公法》,国际法么。
A,否定传统宗藩体系。
对传统的宗藩体系并没有提及,可能性不大。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这个张老师的语气还满是“天朝上国”的狂妄,咋能力主融入国际社会呢?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嗯?好像有点道理,张老师最后确实强调了可以“从其议”,但是国际法和西方外交制度是相等的吗?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准则。
国际法准则不应该是自由和平等?这是不是和清政府以及儒家思想有悖啊?但是大概一读,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最优选项,D。
第六题,洋务新政和清末新政的共同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