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思虑-第2/3页
第四次就很可笑了,孙权想出兵围攻新城,却因为新城距离水路有一段远距离,二十余日不敢下船。魏国的满宠看穿了孙权的小心思,明白孙权虽然不敢前进,但定会上岸来炫耀兵力,满宠派遣六千步骑伏于淝水。
果不其然,孙权一登岸就遭到了伏击,这一突然袭击斩杀数百人,大量吴军在奔逃中落水而死。孙权怒不可遏,气不过的他命全琮率领五万步骑攻六安,仍是不克而还。
第五次伐合肥,是孙权为了响应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战争,并且误以为曹睿不会派大军前来,同年五月,孙权进驻巢湖口,自称有十万人,亲自带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驻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向广陵、淮阴进逼,形成三路兵马北伐。
双方从五月战至七月,孙权久攻不克。而七月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东行,当大军距离合肥新城还有数百里的寻阳时,孙权听说曹睿亲征,惊恐地下令退兵,并令各路北伐吴将相继退兵。
总结以上五场从头至尾横跨了近四十年的战绩,一向成熟稳重的邓艾难得地吐槽了一句:“孙权工于心计,短于用兵。”
公孙修心想这可以传信吴国,督促一下孙权,别让诸葛恪再干出蠢事,同时三军将士爆发瘟疫也是第六次伐合肥失败的关键。
只要克服了主将的贻误战机,跟突发瘟疫的扩散,魏军肯定是没有援军的了,留给诸葛恪的时间还是很充裕的。
公孙修当即唤来随军的文官,以口述的方式让文官记录下来,立即送往吴国,希望自己的肺腑之言,能帮助吴国拿下合肥。
至于蜀国就有点难办了,司马懿的老部下郭淮可不好对付,公孙修也不知道刘禅愿意给姜维多少人马,若是兵不满万,那纯粹是小打小闹。
他想起一事,对邓艾道:“士载认为,蜀汉不走陇西,而是走子午谷奇袭长安,是否可行呢?”
邓艾愣了一会儿,随即摇头道:“行不通的。当年诸葛亮在世时,魏延便曾谏言要以子午谷出兵攻长安,此法冒险至极,诸葛亮以做事谨慎知名,自不可能采用这样冒险的计划。”
公孙修点了点头,要想满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中间的难点重重,以诸葛亮旷古烁今的智慧,自然能看得出来。
魏延向诸葛亮所献的时间是十日,率领五千精兵跟五千运粮兵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走,穿过子午谷北进,不出十天就能到长安,极其考验魏延的领兵筹算水平。
就算五千蜀军能达到这样的行军速度,还得保证不被魏军发现,若是魏军发现子午谷有蜀军的踪迹,立即可设防以逸待劳,全歼蜀军。
关于这一点,明末的高迎祥试过用五万人走子午谷攻长安,结局以失败告终,并赔上性命。
通过了子午谷,魏延的“要求”是守将夏侯楙会弃城而逃,粮食吃长安的粮库,或者劫掠百姓的。
这个因素也很玄乎,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跟信服的论据,夏侯楙会弃城,只是魏延的一厢情愿。
而且就算占据了长安,还得分兵挡住各个关口涌来的魏国援军,撑到诸葛亮从斜谷赶到长安。
魏延几乎只考虑胜,不考虑败,其中一个小小的因素都足以使其全军覆没,如此轻率冒进的用兵路线,诸葛亮自然不可能接受。
一直以来,诸葛亮北伐走的都是远路,他的目标向来就不是直接攻取长安,而是先吞下陇西,切断魏国与雍凉二州的联系,再以陇右的有利地形进攻关中。
自古“欲保关中先保陇右”,诸葛亮若是得了陇右,关中地带便无险可守,正如《通典》所记载的“登陇山而望秦川,极目泯然也”。
而得到了关中这个四塞之地,守住东面潼关、西面大散关、南面武关、北面萧关,就能将强敌拒之门外,加上八百里秦川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能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民养兵。
邓艾听公孙修一路讲下来,提到了“得关中者得天下”七字,摇了摇头道:“若是在秦汉之际,此七字为至理名言,可如今的关中,自董卓以来,就没有回复元气,从董卓此等武夫压榨关中百姓,再到董卓一死,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被贾诩蛊惑,拒绝投降朝廷,反而攻下长安,又遭遇了第二度的破坏,甚于董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