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美周郎愿为童子吏,董仲颍跋扈立新君(下)-第2/3页





    陆康是大名士,郡学自然是重视的。学舍占地很大,可不知是因为庐江读的起书的人不多,还是因为郡内民风过于彪悍的缘故,学舍里冷冷清清,前来恭迎许褚的经师也只有四个。

    冬雨卷起冷意,学舍萧瑟清冷,一行人沿路而行,不时有叹息声传出。

    偶闻得读书声,许褚便过去嘘寒问暖一番,以示勉励。总共也就百来个学子,对于一个郡的郡学来讲,人数确实少得可怜。所以其实也没什么可看的,但来了总不能白来,许褚示意张允、谢贞靠近一些,对他们说道:“四名经师,百余学子,太少了点。”

    谢贞试着回道:“明府要扩招郡学人员么?”

    许褚重重点头,“多去请写博学、有德的儒生来当经师,年齿四十以上为佳;再者按月另拨一笔开支,提补前来讲学的经师以及前来读书的学子。特别贫穷的学子,更要格外重视。谢君,此事就由你来办。”

    庐江钱粮不丰足,但许褚的这个决定因为是利于学风,郡吏们没一个反对,都是郑重地点点头。如果不是有从颍川带来的这些粮食做后盾,说实话,许褚不会再把钱粮花在郡学上。但重视郡学的好处也是明显的,尤其是许褚这样的武人,做下此事会让士族自然而然地对许褚产生好感,临事时,不经意间也会稍偏向许褚一些。这些都是后话了。

    却说许褚在查访郡学的时候,周瑜冒雨出门,悄然来到郡府。不为其他,就是为了仔细观察许褚的那些心腹们。

    郡府里各曹的书佐、书史等等小吏,许多跟周瑜早就认识,有他们帮忙,周瑜自有办法观察到自己想要的讯息。

    一连数日,周瑜越看越奇,越看越惊。奇的是许褚用人,都是些未有显名的寒门子弟,以及来自四海八方的各地游侠。惊的是这些寒门子弟、四方豪侠竟也都非常人所能及,尤其是在军营中统领士卒的武官,给周瑜带来十分直接了然的感触。

    三日后在家中,周瑜求见其父,说道:“许侯之麾下群英荟萃,真不知其是如何招揽到这些人才的。”

    周异慎重而道:“为父从郡中故交处得知,许侯入郡后的行事,亦被郡中掾吏所称颂。”顿了顿,周异突然想起一事,“吾儿早先似常谈起乌程侯,今观‘昭武侯’,两人孰优孰劣?”

    孙坚成名早,多有战功,他这头江东猛虎,已是羽翼丰满的成年之虎;反观许褚,一比之下确要逊色许多,豫州猛虎当还只是头乳虎、幼虎。

    周瑜是在暗中将二人比较,此时周异谈起,他也不再相瞒,说道:“禀大人,我本来打算近日就启程前往寿春县,与那乌程侯之子策定交结义。但现在……”

    “现在你改主意了?难道你觉得昭武侯要胜过乌程侯?”

    “非也。瑜此前暗自了解过乌程侯,其麾下猛将,诸如丹阳朱君理、辽西韩义公、北平程德谋,皆为当世豪杰,又如其妻弟吴景、心腹祖茂,亦是能战之辈,加之其麾下老卒征伐四方多年,许侯要与孙侯相提并论,犹不能也。然瑜认为,许侯也有许侯的好。”

    朱治,字君理;韩当,字义公;程普,字德谋。

    周异不想他的宝贝儿子原来早就对孙坚那边了如指掌,霎时也提起了兴致,问道:“许侯好在哪?”

    周瑜道:“第一,许侯现为本郡府君;第二,许侯麾下也是人才济济,想必大人现在也有耳闻;最后,亦是最重要的一点,许侯敬重名士,南阳何伯求,陈留蔡伯喈等天下名士都与许侯交好。”

    此事一说,竖起耳朵认真听着的周异旋即叹道:“我知道怎么选择了。”

    ……

    ……

    从郡学回来的那日晚间,一人突兀来到舒县,欲求在庐江郡为吏之外,顺便还带来了一个重磅消息——董卓在崇德殿上废了十四岁的天子刘辩,立年仅九岁的董侯刘协为新君。

    几乎同一时间,曹操与荀彧的信也送到了庐江。两人除了说到废立天子的事外,还在信中写道:袁本初、袁公路因为太傅袁隗不得已同意董卓废立天子的事逃出了洛阳。

    曹操、钟繇、荀攸等仍留在洛阳,荀彧则是弃官回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