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县师范讲习所的录取喜报上,开学日期写的是:民国十九年(一九三零年)十月一日。学费、住勤费、伙食费和杂费等等,全部相加共计每月两块大洋,入学当日交齐全年二十四块大洋的学杂费。离开学还有几日,这天一早,孙文源拿着录取喜报来到爷爷的屋里。爷爷刚遛达回来,正准备点烟袋锅,见二孙子进来便问道:¨手上拿的什么?¨他靠近了给爷爷双手递过去。爷爷找来老花镜戴上,仔细的看了看,然后,摘下老花镜,看着他说:¨一年里二十四块银元,学杂费不低呐!¨他有些难为情的说:¨爷爷,当时报名的时候,我和高齐民还都挑选的低挡学费的呢,低挡的是简易宿舍,大锅饭菜,不发学习用具;高挡的一年要三十六块大洋。¨爷爷把烟袋锅点了火,深深地吸了一口,咳嗽了两声,沉思了一会儿说:¨文源,待会我去丝场的账房里看看,现成的银元能不能凑齐;不过,爷爷可是有言在先,打好几年就不赞成你去县里上学,这回你既然考上了,爷爷再反对也无益,只是,你要爷爷给你拿学费,须给爷爷留下个保证书,你答应吗?¨他拿不准爷爷要他保证什么,反正是为他好的事,就点点头。爷爷便拿了纸笔墨来,他一一接过来,铺纸提笔等候爷爷发话;爷爷说一句,他写一句;大体内容是:¨保证书,一是埋头安心读书学习,不闻窗外事;二是不得加入党派,不参加激进活动;三是每个月至少回来两次,节假日必须回家来;如有违反,立刻退学!¨爷爷说:¨先写这三条吧,先看看能不能做到。¨他点点头,又在保证书上签了字。

孙文源从爷爷那里出来,接着到了娘屋里。他把爷爷要他写保证书的事,和娘说了,他娘笑着说:¨戴上紧箍咒啦,娘也放心!¨他坐了不一会儿,尹秀娟红扑扑着脸急急的过来,手里拿着琵琶,还断了根弦。她说:¨我找了好几下里没找到你,以为你出门去了,原来在娘这里,没出门就好!¨她有个阴阳,就是在弹琵琶时,一旦断弦,就昭示着出门在外的亲人有恙。刚才,她在后院里和孙文绣仨姊妹一起练琵琶,突然间一根弦就断了。这个阴阳到底准不准,反正她信。孙文源是她最亲的人,因此,弦一断她就自然就想起他来。婆婆见儿媳妇也来在跟前,就说:¨秀娟呀,再有几天文源就去县里上学啦,他的铺盖被褥、换洗衣服和洗刷用品都备齐了吗?要是你屋里没有的可在这里拿。¨尹秀娟赶忙说:¨娘,您就放心吧!一样不少的都备齐啦!¨她婆婆自豪的笑着说:¨这有了媳妇,娘就省心啦!¨尹秀娟过去抱住娘的一只胳臂说:¨娘,十月初一那天,一定是赶着马车去县城送文源,我想和娘一块跟着去,到城里玩玩,咱娘仨照张合影像。¨婆婆愉快的说道:¨那感情好啊!有些年头不去城里了,可惜马车上坐不下,不然你们俩妹妹也一起去不就全了。¨

孙首礼在五肼尹记砖瓦场干起了长工,他能干,不会耍滑偷懒,为人又实诚,砖瓦场的尹场长非常赏识这个小伙子,便提拔他为砖窑一组的工头,也不断给他加工钱,还月底发赏金,月月都有了不薄的稳定收入,他又很节俭,几个月下来,他娘的衣柜里哗啦啦的有了不少的储蓄。这人呢,都是一样的脾性,有了一定的资财,就想办那一定的事项,他娘便有了抱孙子的念想。他娘就四下里活动起来,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只要能说上话的都嘱咐到了。下了功夫,就有了效果。这些日子里,

提亲说媒的就排着号似的上门来。他娘就时不时的就到街头,托去五肼赶集的、买货的、走亲戚串门的,给孙首礼带话回来相亲,一而再,再而三,最终惹得孙首礼很烦,有时便躲起来,有时回家来就和娘吵,要他娘别再张罗应承了。这一天,孙首礼大妗子的三姑又给张罗了一个,说起来年龄、属相、长的(描述),都很般配孙首礼,他娘便不管儿子怎么烦、怎么吵了,也许这个能对上眼,就最后一个了。她想着就来到街上找个捎信的,从街东头到了街西头,没见着个去五肼的,刚回转身再看看,正看着三斗子歪斜着身子由东往西而来,她便上去问:¨三斗子大兄弟,你这是去哪里呀?¨他说:¨去五肼啊!¨她就说:¨烦劳大兄弟给俺首礼捎个话回来趟。¨三斗子有些不耐烦的说:¨我知道他在哪儿,上哪里找他去?¨她比划着说:¨到五肼集街东头拐弯的那个向北的岔路口,一直向北爬上大坡再向西走,那个砖瓦场就是。¨她描述了多次了,很熟很熟的。三斗子对这些地方也很熟,这些天他常在拐弯处、岔路口那里转悠。于是,三斗子就答应着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