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线索
大吃一惊吗?
大理寺主簿声称并不。他说,在那整个激动人心的夜晚,他一开始就觉得马兆元形迹可疑。另一方面,很有意思的是,洪米又迫切渴望得到说明。
为什么呢?怎么会呢?
洪米甚至显得焦虑不安。证据……证据在哪儿?他脑子里已在忙于思考审案的事宜,并且认定了这是个棘手的大难题,所以忧心忡忡。
王朝没说什么。展飞燕心情顿感轻松,但一直从侧面偷眼打量包勉的局促拘谨的模样。
当时一经宣布,马兆元立刻吓得瘫软了半截,可是简直像奇迹似的又恢复了常态,柳吟月对这一切无法置信,惊得气都喘不出来……
包勉主宰着舞台,却并不过分得意。在王朝叫开封府派人来,把马兆元悄悄带走的时候,包勉一味摇头,不肯详加解释。
不,包勉当晚什么也不谈;明天上午谈吧……对,也许是明天上午。
于是,到了十一月十五日,星期六的早上,这出曲折离奇的戏剧中的演员们济济一堂。
包勉坚持认为,不单单要对办案人员讲解清楚,而且要让受到沈富一案株连而焦头烂额的人也都来听。当然,还少不了那些哗众取宠的报界人士。
星期六早上,各报全都以头条大字,报导了这位大亨的被捕;有传闻说,某个接近皇上的显要人物,曾以个人名义致函包拯,探听此事。
主管此案的王朝对一切询问只是回答说:“等着吧。”
从马兆元家里的书中搜出的那幅字帖,交给贾贯道负责扣押在大理寺办公室以候审讯时用。
已经通知杭州,在即将来临的一场公堂上的唇枪舌战中,需要这幅字帖作为证据,对马兆元审判结束之后,原字帖自当妥予奉还。
要容纳包勉所执意邀请的这一大批专爱吹毛求疵的听众,开封府的办公室实在太小了。因此,集会地点就安排在开封府的一个专门用来开会的议事厅。
出席者包括:一群出类拔萃的记者、包勉、王朝、洪米、老罗、贾贯道、沈琼莲、柳吟月、沈茂、徐延休夫妇、苏千运、陈凤台还有以最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入座的开封府府尹包拯,连同一位老是用手指摸摸衣领的坐立不安的绅士,此人被认出来是洛阳府府尹的师爷。
看来是由包勉主持会议。这是最不合传统的做法,使洪米大为恼火。
可是包勉满不在乎。这议事厅有个讲台,他往这讲台上一站,就如同老师打算给整个教室内干瞪着眼睛的娃娃们上课似的。
包勉站得笔直,气宇轩昂。坐在后排的大理寺老罗对洪米咬耳朵:
“大人,走着瞧呗。马兆元可不是好惹的啊,他们在这案子上不知要胡闹到什么地步,我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洪米没说什么,也没什么可说的。
包勉平静地开始讲解,流利畅达地把过去分析案情时的一切事实和推理都罗列出来,以便使那些到目前为止对本案内情奥秘还一无所知的人有所了解。
直到包勉把收到两封恐吓信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情况叙述完毕,才稍稍停顿一下,舔了舔发干的嘴唇;他又深深吸了口气,然后就抓住这新推论的要点大加发挥。
“唯一能够投寄这两封恐吓信的人……”
包勉继续说道:
“就是知道马兆元窝藏赃物的人,这一点我刚才已经指出过。詹马兆元藏有赃物这一事实,幸而从不为人所知。
那么,除了勘查的人——也就是我们这几个之外,谁还知道这一事实呢?
“两个人知道,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李达的同党,上面已经分析过了,此人就是杀害李达和张子正的凶手。
“此人之所以知道马兆元藏有此字帖,是因为他跟李达合伙,而且李达亲口承认过,这个同党,也唯有这个同党,知道全部始末根由。
“另一个人呢,当然就是马兆元本人了,这个事实我们这些人中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过。
“很好。再说,两封恐吓信是各用半张期票写的信,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了写信人就是谋杀李达和张子正的凶手。也就是李达的同党。
“因为唯有凶手才可能从李达的尸体上取得那张期票。请诸位牢记这点,这是逻辑结构的重要环节。
“进一步讲吧。在检验了恐吓信之后,我们发现了什么呢?
“唔,第一封恐吓信是用浦阳墨汁写的,巧得很,凶手报告我们张子正与李达是兄弟的那封匿名信,用的正是浦阳墨汁。第二封恐吓信是用玄宗墨汁写的。这第二封的墨汁,明显地露出了马脚。玄宗墨汁可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