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5:大庆王朝(终)-第2/3页
只不过,李溥兴也早有准备,两广和安南地区地势险峻,南岭和横断山脉的天然阻隔,珠江流域河网密集,沟通两广,使得两地的晋军能够协调行动,军需补给更是不缺。
安南,占城,广南等地虽然因为海路被封,地势阻隔,安南府的三万晋军主力成为了孤军,但庆军除了进攻安南,其他地方也鞭长莫及。
于是乎,就出现了晋军十一万大军借着地势,四路层层阻击,庆军二十万大军在半年之内,都毫无进展,还因为被偷袭,死伤了数千兵马的结果。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溥兴自从三十多年前被孙征淇坑惨了之后,便成长了不少,这些年跟着李定国征服了南面三府之地,军事素养更是今非昔比。
面对朝廷的二十万精锐大军,而自己麾下只有十一万兵马,还不得不兵分四处的情况,他选择了固守消耗。
安南府的三万大军,桂林府的三万大军,南雄府的两万大军,以及留守广州府,作为机动力量的三万大军,都绝不主动出击。
如此一来,双方除了攻城,守城,不时的小规模夜袭之外,看起来浩大无比的两军对垒,丝毫没有什么看头。
毕竟,三十多年来,两边都已经没了什么秘密,晋军和庆军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军事学院,军官学堂,也都办得风风火火。
这种情况下,看的只能是双方对民力物力财力的有效调度了,或者就是,看谁会先犯错误了。
而庆军属于客军作战,虽然云贵,湖广,江西三地经过几十年的恢复,作为后勤基地已经足以供给大军的基本粮草,但大庆朝廷因为战争延期,消耗极大,在其他方面的开支受到了严重影响。短时间内,又没有丝毫进展,惹得朝野沸腾。
晋军在本土作战,红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有李定国,李溥兴为了战争储备的物资,都足以应对隆昌皇帝举全国之力的讨伐。
但十一万大军只保持一两万征战,其余的训练休整,和十一万大军全面备战,那可不是一回事。晋藩五府,只有不到一千万人口,供给十一万大军征战,财政压力,徭役压力都是巨大的。
当然,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两军的物资军需都十分丰富,也都是久战之兵,一时之间谁也奈何不了谁。庆军因为攻城和被偷袭的超额损伤,也未触及根本。
要知道,庆军所派之军队,基本上都是在云贵镇压过土司的,要不就是从北边秘密南来,分散各地训练,已经基本上适应了气候的精悍边军。
而晋军能够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内吞并灭亡中南数国,开拓出了堪比两广的土地,与李定国定藩之后确立起来的军队优先的治国之策是分不开的。
其实,这些年,也不乏有文人称赞晋藩有“汉唐之风”,不仅仅是武人的地位,更是两广地区,以及安南地区实力强大的地方宗族力量,以及占城,高棉等新占土地的强大地方势力,这在庆国的其他地方,是不存在的。
再加上李定国和孙可望的明争暗斗,北面各种激进思想家,文人的避难,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甚至是英国人先后到来,欧洲的法律,各种思想的传播,晋藩在某种方面,其实是远胜于北面的。
李家面对孙家的虎视眈眈,不得不与地方势力分享权力,不得不和那些红毛,黄毛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得不转而支持商业海贸,获得战争所需的金银......甚至是不得不,小心翼翼,瞻前顾后......
各种错综复杂的力量使得晋藩在这三十多年中成长为了一个奇怪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李家是想要高度集权的,但是又不得不妥协,广州中央的政治制度分明就是明代的产物,但是地方上又颇为复古,甚至因为孙可望和欧洲人的影响,使得其在某些地方,又颇为超前。
而这样制度,造就了强盛而有限的晋藩,以及附属于其上的强大军队。
若是面对一般的封建王朝,或许晋藩是能胜的,可问题是,他面对的是孙可望留下来的大庆,他的大部分东西,都是模仿大庆的,岭南一隅想要对抗全国,又不能速胜,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李溥兴最后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经过了两年对抗,双方互有数万大军损伤。虽然庆军从福建,桂西北等多个方向的突袭均以失败告终,但随着南洋水师的扩张,海贸逐渐断绝,储备的物资也逐渐消耗之后,晋藩的财政也支撑不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