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做人不应该这样-第2/5页





    这也让这几人看清了经济学应用的实质。

    那就是,经济学只是事后的强行解释而已。

    经济学家预测对了房价了吗?

    几乎没有。

    经济学家预测对了金融危机了吗?

    几乎没有。

    经济学家的话你相信吗?

    几乎不相信。

    为什么说是几乎?

    因为有概率存在的因素,死猫烂耗子的事情总会有发生。

    科技革命跟经济学家有关系吗?

    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互联网的兴起跟经济学家有关系吗?

    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说推动这个世界进步的是一群企业家和科技创新者,他们当中有哪几个受益于经济学家?

    完全没有。

    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听过经济学家的话,那就是北极熊。

    于是北极熊成了大毛。

    章唯赢没有特意去看吴楚之,他准备用自己的理论来获得吴楚之的好感。

    因为,只有他明白,吴楚之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片学以致用的先导性文章。

    这篇文章的核心点,根本不是研究经济的驱动方式,而是在探究一个问题。

    创造需求,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优秀公司与伟大公司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答曰:前者满足需求,而后者是创造需求!

    这个结论也得到了无数人的肯定。

    苹果、谷歌等巨头也纷纷被人奉为以“创造需求”为主导的典范。

    于是,“创造需求”这件事,成为无数行业从业者口口相传的神话。

    但当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创造需求”无论在理论或者实践中,逻辑上都是有问题的,起码是不严谨的。

    需求只能是被激发或唤醒,因为它总是原本就根植在你心底的某一处。

    而任何产品的研发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或潜在需求)。

    既然“需求被满足”这句话的对象说的是人,当以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产品,而不是基于既有品类的角度去思考产品,所谓的创造需求的理论,只不过是在现有需求的基础上拔高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也许这样说会很难懂,什么意思呢?

    下面我们来说人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创造需求”的经典产品案例。

    小日子还不错的索泥公司,发明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产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产品研发上“创造需求”的代名词。

    而随身听(Walkman)的发明过程是这样的:

    一天,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井深抱着一台索泥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立体声盒式录音机,头戴一副标准规格的耳机,来到盛田昭夫房间。

    进门后,便一直抱怨这台机器如何笨重。他对盛田昭夫说:“我想欣赏音乐,又怕妨碍别人,但也不能为此整天坐在这台录音机前,所以就带上它边走边听。不过这家伙太重了,实在受不了。”

    井深的烦恼,点亮了盛田昭夫酝酿已久的构想,于是开始着手研究超小型录音机,并最终发明了Walkma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