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节 一八四八年革命-第2/3页
于是方案就成了这样,由摩德纳公爵宣布,拉斯佩齐亚为不设防的中立自由港,法国、英国予以保证,奥地利则将修建铁路弱化为一个商业行为,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奥地利方面,由英国出面去说服。
一场战争危机,看似就在利奥波德的穿针引线下化解,政府间的冲突,君主间的矛盾,其实都容易化解,但人心之间的矛盾,却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
此时大家都还没发现,时代早就已经不同了。
当危机爆发的时候,各方的民族情绪都已经动员了起来,法兰西民族,德意志民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都群情激昂。
突然他们的国家说不打了。
其实他们的政府都各自达到了目的,法国确保了奥地利军事力量没有渗透到地中海,英国和奥地利成功将铁路修通,间接的让奥地利在这一带拥有了更强的影响力。
但三国的民众都不接受,英国还好一些,他们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主要矛盾转移了。国家的主要阶层成了工人阶层,工人阶层早期都是反战的,他们关注于改善工业环境,已经出现了大量工人的组织,罢工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法国和奥地利却正处于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阶段,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都还没有解决,这时候民族情绪被鼓舞起来,等于是添足了燃料,只差一把火了。
这把火率先在法国烧了起来。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始终是欧洲各种矛盾最为激烈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意识、国家意识都十分强烈,而革命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认为革命是崇高的,是光荣的。
当英法宣布和解的消息传来,法国人不高兴了,奥地利竟然还要修铁路,他们怎么能?他们怎么敢?
先是一群城市居民和学生开始游示行威,他们一开始打着反对奥地利修铁路,接着反对法国政府懦弱,最后矛头直接指向了法国政府,指向了法国政府首脑基佐。
基佐在法国的名声很差,他父亲当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推上了断头台,但那属于内斗,他父亲当年也是革命党人,是被作为联邦分子推上断头台的,是一个律师,而不是旧权贵。
基佐从小颠沛流离,随着母亲流亡瑞士,但作为中产阶层,他还是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本人也极为用功,对历史研究很有功底,后来大革命之后,他被巴黎大学聘为教授,显然这是一个学者派官僚。
这种人富于理想主义,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坚信不移。拿破仑建立自己的帝国,在法国威望如日中天,基佐在那时候就敢批评拿破仑,他认为拿破仑专制,他不反对君主制,但他推崇代议制,希望能在法国实现君主立宪制。所以当路易十八复辟之后,他迅速进入了政坛,得到重用。
他继续发表文章,诸如《论代议制政府和法国的现状》等,一直努力推动法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围绕他开始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空谈派政治集团,这是一个半保守主义和半自由主义的团体,说白了就是中间派,讲的中庸之道,用的平衡手段。其实任何稳定的国家,都是这种中间派执政,不温不火,却也能平衡各方利益,不激进,不保守。可在不稳定状态下,这种人物却是两面不讨好,革命派认为他们软弱,保守派认为他们偏激。
所以基佐的政治主张一直得不到推广,一度回到学校,又被解职。路易十八死后,更保守的查理十世上台,他是保皇派,大力清算自由派,基佐也被划入了里边,结果基佐在国会中以议员身份,跟其他势力一起,发动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路易菲利普上台,建立了奥尔良王朝。
路易菲利普时代,基佐才真正得到了重用,先后出任内政大臣和教育大臣,成为内阁成员,他还是颇有建树的。比如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世俗的初等教育应当是全体公民所容易接受的,在每个市镇都办一所公共的初级学校,每个省办一所教师培训学校。该法对促进初等教育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但作为中间派,基佐坚持把小学教员置于世俗和宗教名流的严密监视之下。这显然是一种平衡之道,即满足了掌握教育的传统教会势力,又能促进教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