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骊轩村里意纷纷



    决定性的意志不在一个人手里,而是在多人的手里,即元老院的手里。

    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效地避免了个人****,起码是不至于偏颇。

    但这里面也有许多问题,这些所谓的元老院组成人选是怎么产生的?运行机制又是怎样?

    象这么多人在里面,肯定是良莠不齐,又怎么能保证他们做出的决策就是正确的呢?

    再者说,有时候良机仅仅是在一瞬间,若在中国,领导者定了就是定了,但若按照他们的方式,把这些人集中起来,等讨论完了,机会也许就已经错过了。

    何况有时候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如果一帮庸才占据高位,再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定夺的话,还谈什么治国?

    “要是能把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各扬其长,各避其短,这样就好了。”马腾心里感叹道。

    有诗云:

    殚精竭虑看八方,亘古未有难周详。

    推陈出新堪已任,且到骊轩来察访。

    --------------------------------

    “太守大人,我们已到了骊轩县。前面的村落叫当利里,是一个骊轩人的居住区。”高何奇向马腾和众人说道。

    “过去看看。”马腾说。

    众人称诺。

    高何奇说:“整个骊轩县人口并不多,不过万许人,其中绝对多数是骊轩人,依然保留着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不过由于与汉人通婚,这二百年下来了,受汉人的影响也很大。

    他们家中的男孩子,一般有两个名字,一国汉名,一为骊轩名;语言也是汉语与骊轩共用。

    因此,与他们交流,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个村落一如普通的河西民居,都是以板房为屋,若不是进村见到了一些金发碧眼个子高高膀大腰圆的骊轩人,你还以为就是一个一般的村落。

    不过象这种情况,在河西地区比比皆是。

    因为在河西地方,各种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相邻的两个村子,这个村落是汉人,那个村落可能就是羌人,而另一个村落就有可能是氐人,人们的衣食住行面貌语言,可能都不一样。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唯有外来人,乍一见到,可能会觉得有点新奇。

    进了村,马腾等人下了马,安步当车,徐徐而行。

    路上一些小孩子,可能正在玩什么游戏,咯咯笑着来回跑,对马腾等人浑不在意。

    马腾注意到,这些小孩子明显地不同于汉人的后代,不到一个个如洋娃娃一般着实令人喜欢。

    “这就是混血的力量啊!”欣赏着这些可爱的玩童,众人不胜欣喜。

    路上不时碰到一些村民,有汉人,有骊轩人,也有二不象的,但姿容较纯粹的汉人或骊轩人,更加耐看。

    村中间有一个小广场,围坐着一圈人,中间有一个人正在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似乎是正在开什么会议。

    这些人外面,有七八个围观者,还有几个小孩子,自顾自地打闹。

    “过去看看。”马腾将无风交给范吉,同乐熹、高何奇走了过去。

    看了一会儿,马腾看出门道来了。

    居中而坐的人,是村里的里正;围绕一圈而坐的,是村里的某个组织。

    他们议论的话题,是今年天气较往年有些干旱,庄稼长势不好,正在研究采取什么得力的措施改善这种局面。

    从整个会场的情势来看,居中而坐的里正虽说位置突出,但他被众人所包围,而且质询声不断,明显地是处于被审视的一方。

    里正说:“今年以来,老天爷下的雨量比起往年只有三成。

    我们河西地方降雨量本来就少,这样一来,降水量只能保证我们能把种子给种上,以及初期禾苗的生长。

    由于这些年来咱们这里一直是风调雨顺,从没有遇到干旱的情况,所以原先的沟渠有的已经废弃,有的则严重淤塞,从河里引水的水车也破败不堪使用。

    上次会议以后,村里定下了延请工匠修复水车、疏通水渠两件事,解决了一部分田地的浇灌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