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永嘉再推鲜卑源
永嘉先生说:“从刚才我们所说的鲜卑人退保鲜卑山,由此可知鲜卑人世居鲜卑山,并且在那里生活了很久很久。
那么,鲜卑人就是你们鲜卑人的发源之地吗?非也。
一开始,我问你们现在所居之地是不是就是你们祖先生活的地方,你们说不是,是原来匈奴人所在的地方,匈奴人跑后你们才来到这里。
那么鲜卑山也不一定就是你们的发源之地。
为什么这样说?
打个比方,你们可知道我们汉人盖房子为什么门口和窗户总是朝南吗?”
“为了向着太阳,这样暖和。”西方尉迟答道。
“大人很聪明,你说对了。”永嘉先生说。
得到永嘉先生表扬的西方尉迟,竟然象一个小学生似的笑了,脸上颇有自得之色。
永嘉先生接着说:“越往南,天气越暖和。
来到大汉的荆楚之地,一年之中几乎不分春夏秋冬,天天都是夏天。
人们都喜欢暖和,愿意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方。
可是,你们的祖先为什么不在气候温暖的地方待着,而是跑到鲜卑山那样极寒之地生存呢?”
胡口古引突发灵感,说:“我们的祖先肯定不会一开始就在那个地方,而是可能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才跑到那里去的。”
“回答正确!”永嘉先生说:“这是完全可以想见的。
试想,假如你有选择,既可以生活在温暖的地方,也可以生活在天气寒冷的地方,你会选哪里?”
“当然是天气温暖的地方了,要不傻呀!”破多罗干脆地说。
“就是这个道理。”永嘉先生说,“所以我说,刚才胡口大人回答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再推想一下,他们一开始会在哪个温暖的地方生活,又怎么跑到鲜卑山去了呢?”
三人又沉默了。
永嘉先生说:“咱们再换一种空间思维方式。
我刚才说,东汉建武二十一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知道鲜卑这股势力。
但是在历史上,鲜卑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中,可不是这一次,而是在很早以前。
什么时候呢?是在周成王姬诵在位年间。
这个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
他的母亲叫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是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37年。
史书上有一条记载,说是‘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下面有一条注解为‘鲜卑,东夷国。’这一条说明了什么?”
“我知道了!”胡口古引说,“我们鲜卑原来属于东夷国。可东夷国在哪儿呀?”
永嘉先生说:“中有一句话,叫‘子欲居九夷’;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
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所谓的九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九种民族的称呼,亦指其所居之地。”
胡口古引问道:“从这里看不出九夷与我们鲜卑有什么关系呀?”
“你先别着急。”永嘉先生说,“商纣王鹿台自焚后,周武王把他的儿子武庚流放到东夷。
武王薨后成王继位,武庚与周政权派驻监控东夷的蔡、管、霍诸侯国一齐反叛。
成王与叔叔周公很费了些力气才诛杀了武庚,放逐了蔡国国君等起事者。
鲜卑大概就是这时被召会到歧山参与诸侯大会的。
随后,成王封姜太公于齐地,封周公的长子姬伯禽到鲁地,以齐鲁两国镇守东夷,冀望从此杜绝殷商一系。
因为周王朝持续的讨伐与齐鲁两强长期的同化,东夷势力渐渐逃匿、消亡或融入华夏文明;
而东夷鲜卑则被西周王朝排挤打压得无路可走,于是不得不想才办法远遁他乡。
由于姬周以属国身份取代商朝于伦理不合,普天之下不愿称臣事周而远走高飞的何止伯夷、叔齐二人;
只是东夷鲜卑的出走可能并非完全出自‘不食周粟’般的秉义之举,也有为了躲避周朝政权高压手段的无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