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马革裹尸话伏波-第2/3页
此前,当部队到下隽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经壶头山,路近,但山高水险,经充县,路远,粮运不便,但道途平坦。
究竟该从哪儿进发,光武帝开始也拿不定主意。部将耿舒想从充县出发,而马援则认为,进军充县,耗日费粮,不如直进壶头,扼其咽喉,充县的蛮兵定会不攻自破。
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便上表说明情况,请皇帝裁决,皇帝同意马援的意见。
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蛮兵据高凭险,紧守关隘。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加上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死。
马援也身患重病,一时,部队陷入困境。马援命令靠河岸山边凿成窟室,以避炎热的暑气。虽困难重重,但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
每当敌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马援都拖着重病之躯出来观察瞭望敌情。手下将士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热泪横流。不久,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便在疫病的折磨中逝世!
“俗话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才能被称之为全臣。”马平颇为感叹地说,“我们祖上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般人都以为祖上是一员武将,文事稍逊,其实不是这样的。”
马援不唯战绩卓著,治理地方也很有成效。在陇西太守任上时,金城破羌以西,离汉廷道途遥远,又经常发生变乱,不好治理。朝廷大臣商议,要把该地区舍弃。
马援持不同意见,他提出了三条理由:第一,破羌以西的城堡都还完整牢固,适于固守;第二,那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第三,假如舍弃不管,任羌人占据湟中,那么,以后将有无穷的祸患。
光武帝觉得他言之有理,依从了他的意见,下诏命令武威太守把从金城迁来的客民全都放回。放回的客民一共有三千多,他们各自都返回了原籍。
马援又奏明朝廷,为他们安排官吏,修治城郭.建造工事,开导水利。鼓励人们发展农牧业生产,郡中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马援还派羌族豪强杨封说服塞外羌人,让他们与塞内羌族结好,共同开发边疆。另外,对武都地方背叛公孙述前来归附的氐人,马援以礼相待,奏明朝廷,恢复他们的侯王君长之位,赐给他们印缓。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一共六年。由于他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马援治郡,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他要求官吏务尽职守,自己从不过多于预,只是总其大体而已。
他家里总是宾客盈门,旧交满座。手下的官吏来汇报具体事务,如果不是非管不可,他就说:“这是县丞、县尉的责任,你们老来烦我干什么?要是大户人家欺负小老百姓,有外敌入侵,这才是我的事!”。
一次,在靠近县城的地方,乡民们结伙械斗仇杀。人们误认为羌人要造反,惊慌失措,争先恐后涌人城来。狄道县县长闻变,赶到马援府门,请示关闭城门,整兵戒备。
马援当时正与宾客饮酒,得此消息,大笑道:“这些烧当族的羌人已被我打怕了,哪里还会再来侵犯我?告诉狄道县长守好衙门;百姓害怕的,可暂时藏起来”。不久,城中安定下来,才知是虚惊一场,大家愈发佩服马援。
在剿灭征侧、征贰后,马援见西于县辖地辽阔,有三万二千多户,边远地方离治所一千多里,管理不便,就上书给皇帝,请求将西于分成封溪、望海二县。皇帝许之。
马援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为郡县修治城郭,并开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
马援还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申明,以便约束。从此之后,当地始终遵行马援所申法律,所谓“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关心国事,遇到该说的话,从不隐饰回避。他在陇西,发现币制混乱,使用不便,就上书给朝廷,提出应该像过去一样铸造五铢钱。
朝廷把他的建议提交三府审议。三府奏明皇帝,说马援的建议不可行,这事就搁置起来了。马援认为币制关系重大,始终挂记此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