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千错万错都是洪承畴的错(第一更,求订阅)-第2/3页





  其实当个藩王多好,悠闲自在的不需要为国事操心,当年要不是因为皇兄没有子嗣。自己又怎么可能成为皇帝,何必像现在这样日夜为国事操劳。

  成天担心着国家百姓,担心着祖宗的江山。哎,当皇帝,哪有当闲散藩王好?

  你不是喜欢强抢民女吗?

  当皇帝又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办这些事情?

  这些罪过朕都可以不去计较。但是,你总得罢兵吧。

  老祖宗打下来的江山,总不能在你我叔侄两个人的手里丢下吧。

  当然,崇祯心里的这个想法,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其实他的心里非常嫉妒这个侄子,那些以告慰祖宗在天之灵的功劳,怎么偏偏是他立的呢?

  因为没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他的是一阵五味杂陈。个中的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现在不说这些了。

  现在最要紧的是,把这件事儿给处理好了。

  难道他范复粹真的有办法能够说服那小子罢兵?

  “是,皇爷。”

  “读给我听!读给我听!”

  急切的语气透露出崇祯的心情有多么的迫切。毕竟,现在京城又快断粮了。那小子可还占着扬州那。

  史可法该死!

  当初你为什么要让他去扬州,为什么不让他去打东虏啊!难道不知道朕让他南下的目的吗?等他去了扬州,一下子断了京城的漕粮!

  果然是该死至极!

  王承恩拿起来范复粹的奏疏,用富于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诵起来。奏疏里的文字写得得是激昂慷慨,充满忠君爱国之情,使王承恩深受感动,以至于声音发颤,而崇祯当然也很感动,一面听一面不住地微笑点头,眼睛里闪着泪花,同时心里说:

  “难得!难得!我大明还是有忠臣的!”

  当奏疏读完以后,崇祯已经作好了重大决定,原本还寻思着谁代替洪承畴的他,现在有合适的人选了。

  于是便果断地吩咐道。

  “去,快替我拟旨,派范复粹代替洪承畴总督天下勤王兵马。”

  “洪承畴呢?”

  王承恩怯怯地问。

  “着他来京听勘!”

  王承恩的心中一跳,偷偷地向皇帝的脸上瞟了一眼,看到皇爷脸上闪过一道怒容。他知道洪承畴并没有打过败仗,但是洪承畴也没有立下功劳,现在孔林让人家给烧了,皇爷总要给天下读书一个人交待吧!

  他洪承畴就是交待了!

  猜出皇爷的心思后,王承恩便遵照皇爷的吩咐出去拟旨。他刚走到廊下,又被皇爷给他叫了回来。他躬身肃立在爷帝面前,等候着新的吩咐。但崇祯什么话也没说,显然是等不及由秉笔太监代他拟旨,自己提起来了一支狼毫笔,飞快地写出一个手诏:

  “辅臣范复粹疏请督师,情词慷慨,殊堪嘉慰。着该辅臣即赴清河军前,总督诸镇,相机而事,以安邦国。至洪承畴,督师良久,劳师无攻,畏葸不前,至东虏全军而返,实堪痛恨,着即褫去本兼各职,来京听勘,钦此!”

  尽管做出了这个决定,但是崇祯的心里也明白,目前大臣中威望高,经验多,能够替他坐镇辽东抵御清兵的只有洪承畴,他最好还是原谅他的过错,使他更知道感恩图报。

  先稍加处置,让他体会一下,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吧!

  崇祯这么一想心头上怒气消了一些,便是他却仍然感到无比的焦急和沉重,几乎每一次,都是如此。看着文书上流寇作乱的内容,他扔下文书,靠在椅背上,仰视宫顶,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唉,怎么办呢?流寇横行如此!现在河南到处都是饥民,万一这些流寇逆贼倘若不能迅速扑灭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到时候可该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就在崇祯的心里忧着流寇的时候。这个太监刚走,秉笔太监王承恩拿着一封奏疏进来,恭恭敬敬地放在御案上边。

  “谁的奏本?”

  崇祯发问时,心底不由一阵发毛,难道又是什么坏事?什么时候能有几件好事啊!现在他甚至怀念起张春回来的时带回的“好消息”了,尽管是朱慈颖破的沈阳,可于大明来说总归是件好事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