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感觉身体被掏空!



  “哒哒哒…”

  “得得得…”

  战马的马蹄声与嘶鸣声震天动地。

  洛阳城郊的平原地带尘土飞扬,面对新式战车,曹操带着一干会骑马的天师道徒攻的无比吃力。

  这个车辕长一丈三尺,前后横辕阔九尺,高七尺五寸的“偏厢车”简直易守难攻!

  车身边两片挡板几乎完全挡住了骑兵冲锋时的威势,而骑兵破坏力最强的时刻便是这“冲锋”的缓解…

  冲不过去…

  可偏厢车的挡板上留有的小孔,却毫不客气的向他们射出连弩。

  要不是这连弩均卸去了箭头处的“锋矢”,曹操这边又都穿上了铠甲,怕是…几轮齐射之下,曹操已经被射成了筛子。

  呼…

  呼…

  此刻的曹操颇为狼狈,小小战车,竟是把他完全给难住了。

  刘备却是越用越顺手,这玩意…简直是扬长避短,是步兵对抗骑兵的一把好手啊!

  反观柳羽,他站在高处,目睹着双方的比拼,有些意料之外,似乎,有是情理之中。

  要知道…

  他对戚继光发明的这“坦克”…

  啊不,是发明的这“偏厢车”并不能说是十分了解。

  毕竟…这种战车特点虽鲜明,遇到敌人来攻。能打的情况下,则开壁出战。势或未便,则坚壁固守。

  可究竟成效究竟如何?那谁也不知道!

  严格的说,明朝时期面对的鞑靼人与现在的鲜卑虽同属胡人一脉,同样擅长骑兵,但终究战法上还是有些差别的…明朝时的骑兵与现在的骑兵也有差别。

  这就很灵性…

  万一这“偏厢车”在明朝时好使,可汉朝时不好使呢?这也说不准…可曹操与刘备的模拟,让柳羽意识到戚继光的高明。

  这“偏厢车”就是对骑兵的神器…

  史书中有明朝时奏书的记载——“其出则左右两厢。次第联络。前后两头辕轸相依。各用钩环。互相牵搭。车与车之间用钩环连接,配合使用。”

  这是讲述“偏厢车”的模型。

  大量的“偏厢车”横起来,那就是平原版的“铁索连横”…

  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而每车上插小黄旗以壮军威,车上搭载鹿角两个,长一丈三尺,放在止离车十五步外。

  鹿角就是拒马,用于阻拦对方骑兵或者步兵前进。

  戚继光称这战车为“偏厢车”…则是因为只有两面有护板,所以叫偏厢。

  而在战车的装备上。

  史书记载的是——“每车配备两个使用神枪的。一个使用铜炮的,枪手二人。弓箭手一人。盾牌手二人。长刀兵二人…通用甲士十人。”

  乃至于发展到后期,戚继光又根据辽东的地形因地制宜的进行了改良。

  在戚继光《练兵实纪-车营解》中,就讲述的十分细致。

  ——车上安大佛狼机二架,每车见派军士二十名,分为奇正二队。正兵一队,军士十名,以二名专菅骡头。以六名管佛狼机二架。每架三名,车正一名,专在车上披坚执旗,以司进止。”

  ——“舵工一名,专管运车,左右前后,分合疏密。”

  ——“奇兵一队,旗士十名,内以勇敢服人者为队长,以鸟铳手四名仍兼长刀,在车内放鸟统,出车先放鸟铳。”

  ——“敌近用长刀,又以身中年少骨软二人,为藤牌手,在车内放火箭,出车打石块,敌近用藤牌。又以杀气者二人充镋钯手,在车放火箭,出车亦放火箭,敌近用镋钯。火兵一名,专管各队炊饭,皆其责任。”

  这已经颇有“鸳鸯阵”辽东版的味道。

  当然…这里面提及的“神枪”、“铜炮”、“火铳”、“佛狼机”大汉没有…

  故而,柳羽制造的这般会失去一些,远距离精准打击!

  但是…在中距离上,连弩可以完美替代“铜炮”与“佛狼机”…

  至于弓箭手、盾牌手、长刀兵、通用甲士、藤牌手…理论上也是需要一应配全。

  这是柳羽以步兵抵抗鲜卑胡骑…最初步的构想。

  大汉要胜鲜卑,步兵…绝不能成为软肋!

  “三弟这‘偏厢车’神了呀。”交战完毕,刘备颇为兴奋的跑至柳羽的身边,“因为这偏厢,骑兵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这还只是一辆‘偏厢车’若然几十、上百辆…同时连起,以此为军阵,那才是进可攻、退可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