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待修勿看3



三顾老吴

        我和他其实只有过三面之缘,但他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他是为我在校外补习的语文老师,偶尔代讲政治和历史。姓吴,别号“备课汉姆”,我们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吴”。老吴外表粗犷,但性格颇细腻风趣,与同学相处亦融洽,像是水中出游从容的條鱼一般奔放欢腾,教学也是严密中不缺自由。

        第一次相见只是在课间时的匆匆一叙。

        在物理洪老师的引荐下,他向我普及了他独特的教育惩戒理论。我只一笑置之,就此分别,他没给我留下很鲜明的印象。只是暑假报语文班时,模糊想到还有这么一位老师,心思一动,指尖一划,屏幕一点,从此才算真正与他结缘。

        第二次相见已是几月之后,因私事从八月调了两节课到了七月,才赚得的。

        无法忘却的是他初次上课时即送了我一场考试,更无法忘却的是他独特的讲课方式。那次课他讲文言文,不讲读音,不讲翻译,先讲朝代背景,先讲作者生平。老吴讲得眉飞色舞,戒尺在手里转得也欢快,从教室这头走到那头,一边戒尺敲打,教育惩戒;一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之后老吴联系我们曾学过的相似文章进行对比,最后对整堂课进行总结——不只是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更总结的他的教学思路。如此,这一节课便既不缺幽默热词,亦不乏文化积淀,我们的笑声像水波在四面荡漾,而笑声后的平静是在知识里徜徉过的升华。像一锅红烧肉,炒时**,过后鲜香。

        他的知识面也颇广。放学后我挤在一群好问的学生中向他提问跨学科的问题,他转身,在白板上潇洒地勾勒出一幅时间轴,便神采飞扬地从三大改造讲到五位一体。天色渐晚,依然不见半分不耐,甚至外班的同学都趴在窗子边旁听,让我心服口服。时间分段、三纵五横……这些他教会的方法,我至今仍在使用。

        第三次相见最为特别,也让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倾佩。

        因为疫情,这一次相见我们隔着网线。我白天听他讲课,在私底下也缠着他讨论写作。与他随意的外表不符的,他竟有相当细腻的文采。如他写雪,写雪中的合肥,写红泥火炉,写杯盏觥筹,写香茗鼎沸,桐城梅月,自成风韵,给予我有关诗情的思索;如他写秋,写一派秋景肃杀,思一轮生生不息,悟一境淡泊超然,得一副广阔胸襟,给予我有关生命的启迪。有时他会整理学习资料,一股脑地发在群里,数目之多令人咋舌,也令人感叹他的认真。

        因而老吴对我而言是特别的。

        三面的缘分不长却深,不丰满却厚重,只叹双减之下不得不来的别离。好老师总是会让人在相处中尊敬,在尊敬中铭记,我一心只盼着哪一日还能再见,那一句压在舌底下的“老吴”能切切实实说出口,传到他的耳朵里,再续这三面之缘。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弟弟好喜欢养植物,这儿一棵叶掩疏橘,那儿一架绕藤紫葡,兼带着一株茂盛如绿瀑的绿萝,将阳台摆的满满的。终于那一屋子的风采吸引了我的注意,某一个灿阳天,我也向弟弟讨来了一粒菜种,掘土下种,等一棵芽穿过漫长岁月顶破土壤来与我相见。

        等待的过程是奇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