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咱打算让方修做右丞相-第2/3页





    太子听着听着,眼中逐渐迸发出光芒!

    这十六个字听着简单至极。

    却刚好对应了咱大明税收制度的三大漏洞。

    直击贪官污吏和士绅豪强的要害!

    若是能够顺利施行,简直是功在千秋!

    想到这。

    太子朱标忍不住赞叹道:“靖安侯真乃我大明朝的管仲乐毅!短短十六个字,竟是解决了如此大的弊政,实在是令儿臣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啊!”

    朱元璋听见管仲乐毅这四个字,眉头一挑。

    他看着面前兴奋的朱标,开口问道:“标儿心里当真这么想?”

    朱标一怔,没明白朱元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拱手道:“在父皇的面前,儿臣所言皆是发自肺腑,没有半点儿掺假!”

    “好!”

    朱元璋一拍桌子,站起身,看着太子朱标,笑道:“难得你我父子皆是想到一起去了。”

    “过些日子,咱就让中书省拟定诏书,任命靖安侯方修为中书省右丞相!”

    此话一出。

    朱标整个人都懵了!

    他说的管仲乐毅,只是一个比方,是类比!

    不是说真要让方修做丞相啊!

    先不说方修的年纪同自己差不多大。

    就说他做丞相,朝堂诸公又怎么会服气?

    要知道。

    靖安侯方修从一介布衣到大明勋贵,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

    刚成大明勋贵,又一步登天,做了中书省的右丞相。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让朝堂诸公们如何想?

    让韩国公,魏国公他们如何想?

    一个横空出生的毛头小子,一下子变成了他们这些开国大功臣都要仰视的存在。

    他们能心甘情愿吗?

    想到这。

    朱标终于忍不住,开口劝道:

    “父皇,儿臣知道靖安侯无论品行,还是能力,都足以胜任丞相一职。”

    “只是,在儿臣看来,此事不宜着急,毕竟韩国公、魏国公他们都还在世,让靖安侯做丞相,朝堂上难免有人不服。”

    “父皇若真想让靖安侯坐丞相,不妨先让他进入六部或中书省,提前熟悉一下朝堂如何运转,等时机成熟,再做决定!”

    朱元璋眉头一挑,看向朱标。

    “你的意思是,这丞相之位,就必须让开国功臣来坐,其他人,即便是有宰相之才也做不得?”

    朱标听见这话,瞬间明白,父皇生气了!

    他脸上露出慌乱之色,忙不迭地解释道:“儿臣并非是这个意思。”

    朱元璋冷哼一声:“那是什么意思?”

    朱标咬了咬牙,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儿臣担心,诸公因为此事与父皇心生嫌隙。”

    朱元璋听了,表情变得温和了一些,语重心长道:

    “标儿,咱知道你的意思。”

    “只是,你要知道,这朝廷不是诸公的朝廷,而是百姓的朝廷!”

    “要是做什么事,都要想着诸公如何如何,那什么事都别想做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