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俞桢其人
可在这里,观众之中爆发出一阵疯狂的大声,就像看到动物园里的猴,一个年青人捡到帽子,顺手将帽子扔回台上。
那顶帽子滚落在俞桢的脚上,他蹲下身将帽子捡起,观众越发爆发了,觉得这个真是可笑。
可俞桢却没有生气也没有沮丧,他将帽子翻了个花,对观众席鞠了一躬,优雅如同绅士一般的退场。
他这个动作吸引了台下的一名词曲创作人,那是业内鼎鼎大名的词曲人,圈人一曲难求,他无意中看到了俞桢这个表演,只说了一句话。
“此子不错。”
老爷子不错的意思,就是扔给了俞桢自己最新写的一首曲子。
俞桢看后,竟然连夜填了词,拿给老爷子看,老爷子横了他一眼,没说什么。
俞桢得到了这首歌的版权,唱片一出,立刻爆红。
当年这首歌卖到了双白金的销量,此后俞桢有如神助,他开始尝试写歌,出专辑,开演唱会,一路走上巅峰。
这一时间,他只用了四年。
四年后,他开始厌倦了这个日夜颠倒,纸醉金迷的世界,他想回归家庭,可是他的父亲却患上了重病。
他想回家,却己经太晚了。
他的父亲留下遗嘱,不许他扶灵,此举让整个社会哗然,他的家事,成为每一个家庭的饭后余谈,更加之口水拳脚齐飞。
一部分觉得俞桢不对,不孝顺,激死老父,一部分觉得父亲顽固不化,为人太过无情。争来吵去,唯一的受害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俞桢。
没人知道他怎么了,他没有发表过任何言论,任凭辱骂和争论齐飞,他把自己藏起来,没有人能找到他。
直到两年后,他才复出。
可江山代有人才出,他复出后,己经不复当年的风光,一部分观众看不起他,投诉抵制他。
没有人敢请他唱歌。
最后还是那位老爷子,把他介绍给自己一位相熟的导演,导演相中他英俊的皮囊,请他拍一部文艺片,演一位花花公子。
这个角色形象太差,之前的定好的演员因为形象问题辞演了这部戏。
俞桢没有思索就接了这部戏,他甚至都没看下剧本。
他只是相信老爷子不会坑他。
这部戏拍得很辛苦,导演第一次执导话筒,却展现出魔鬼般的力量折磨演员,一个镜头来回磨50多遍,为的就是磨掉他的傲气和自恋,展现出角色的颓废感。
拍完这部戏,俞桢觉得自己被磨掉层皮,但在杀青那天,导演喊完“CUT”过来抱他,他突然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在那一刻,他懂得了什么叫做开窍。
他开始喜欢上演电影,他不怕导演来来回回重复拍摄,因为那种体验很有趣,一切都可以重来,他的人生有两个最大的遗憾。一是他离家出走去日本时,他没跟父亲好好谈一谈。二是他回来后如日中天,但从没想过回过家。
一直到父亲去世后,家人清点遗物,发现一个盒子,打开一看,是大量的剪报,全是和俞桢有关的,还是一箱有关他的歌碟。这时家人才恍然大悟,为何父亲在年过七十之后还要坚持买DVD这种他以前完全拒绝了解的东西,并死记硬背学会怎么播放。
所以他爱上CUT,只不过他有个小小的痴心妄想,如果能够CUT,他多半不会出国,如果能够CUT,他一定经常回家。
他爱上了电影。因为电影是做梦的工业。
他的命也是出了奇,在跌到人生谷底,出门被人指指戳戳的时候,他接拍的第一部戏,别人不要的角色,竟然拿到了影帝。
当时所有舆论都炸掉了,一下子将他推到风口浪尖,质疑的,追捧的、看笑话的,各色人等层出不穷,但他命势的奇特之处一一显现。
只有有他参与的电影,票房都很可观,观众不知为何,他和另一个演员演同一种类型的角色,观众就喜欢看他。
那就是观众缘。
他的命势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剧本像雪花一样向他扑来,他反而很谨慎的选择剧本,就算钱少也愿意拍有趣和有新意的剧本,并不介意提携演员和新晋导演。
在拍剧十年中,他拿过三次影帝,二次男配角,发掘了三名新导演,这三名新导演和另外两名导演,共同开创了新浪潮的一代运动,将西方电影思潮和模式带入本地,影响深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