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如莺



宁源在平阳府西南,是个富庶大县,物阜民丰,商铺林立,人流络绎。

        祁尚儒一行前脚离了宁源,后脚又有京城宋太傅乞骸骨归乡里。

        太傅没在县城置业,原是千佛山山下村中人,便仍住山脚下。

        一时,临近府县的文人士子,皆往宁源来拜见,连带得商户人家镇日乐淘淘。

        安庆林是宁源父母官,头一个便去拜见了。

        太傅以年老体弱为由,拒了许多人,独见了安庆林,道是要办学塾,给蒙童开蒙。那意思是只给小童开蒙,士子文人们便不要再来了。

        安庆林踌躇满志,眼见着自己治下又添新功,一头扎进学塾筹办中去。

        万事俱备之时,东风也来了。

        太傅的几个学生追着老师从京城辞官来宁源,愿做学塾先生。

        小郑氏道:“林哥,良哥儿你可要安排着。”

        安贤良十又有四,已学了好些年,算不得蒙童。但小小少年,家中有些门道的,学塾也拒不了。

        他道:“安排上了。宋老太傅带了孙女来,学塾也有女孩儿。”

        小郑氏大喜:“当真!那咱们芸姐儿也去,给太傅孙女做个伴!”

        “做伴谈不上,一处进学,与太傅孙女多学学总是好的。”

        小郑氏识字不多,看得懂账本,账面上往来清楚,够用而已。这不妨碍她知晓太傅大名。

        她道:“都好都好,只要是太傅名下学塾。”

        安庆林道:“让莺姐儿和芸姐儿一道去。”

        小郑氏面上一滞,很快又遮掩过去。

        辛夷开尽,飞絮乱舞。

        如莺绾了双鬟,鬟上箍着两圈粉粉的细润珍珠串儿,青碧发带随了未束的乌发柔柔垂在耳边。

        身上还背了个虞氏亲制的书袋。

        她要去学塾了。

        但她还得先去给祖母问安。

        方嬷嬷仍像个老母鸡似地护在如莺身边,与她一起进了安老太的院中。

        廊下的婆子正与小郑氏的丫鬟说着话儿,远远见着方嬷嬷与如莺来了,便止了话头,扯些别的。

        从前这婆子见着方嬷嬷并不热络,但总也掀了帘子让她们进去,如今这帘子也不肯掀了,开始用鼻孔看人了。

        方嬷嬷知晓这是英国公府二房来过一遭的缘故,心中一嘲,道:“小姐来跟老太太问安,烦请老姐姐通禀一声。”

        那婆子没个好脸,对着廊下的小丫头道:“你进去通禀一声。”

        方嬷嬷听闻“通禀”二字,竟也笑了出来,道声“有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