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危险信号-第2/3页
冯劫,冯去疾族兄,御史中丞,官职二品,统御侍御史与诸郡监御史,虽地位居于蒙毅之下,但却有自己独立的监察权限,可以指挥侍御史弹劾任何官员。
看着监察省的实权二把手跳出来,平日与冯劫相熟或其属丞立刻呼呼啦啦站起来七八个,都是各府衙权利很大的三品四品主官,一起上奏要求惩治蒙恬李信江琥等人,以彰国法。
上次始皇帝在雁门关事件上久拖不决和稀泥,实际上就引起许多官员和法学界人士的不满。
大秦强于法术,各种律法几乎面面俱到,满朝文武和大秦百姓早已熟悉这种无处不在的律法环境,虽然很多人不喜欢甚至是反对太过严苛的律法,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首先想到的还是此事到底违不违法,或者说违法该受到什么惩处等等。
上百年的法术治国带来的影响就是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在大秦已经深入民心。
无论你喜不喜欢,这些律法都摆在那里,无喜无悲,只等你一不小心撞上去,然后就会有人将你依法绳之,砍头剜心剖腹……嗯,太残忍了,一般是车裂油烹刖足等,俱五刑挨着伺候一遍让你知道犯法的下场。
雁门关事件虽然已经落幕,以通武侯的去世为终结,武城侯王离被去职,但那件事的影响却仍旧没有结束。
毕竟李牧是大秦的敌人,许多大秦民众也认为李牧这种敌对将领的寺庙应该全部捣毁才行,这是一种纯粹而狭隘的爱国主义者,说他们喷子也好,说他们键盘侠也好,他们就是认为大秦就是最牛逼的,举世无双天下无敌,而王氏三雄也是大秦最伟大的英雄,无人可以替代,王离不应当受到任何惩罚。
当然也有坚定的法家门徒和许多同情赵地百姓的人要求对王离进行重处,去职不算,还要夺爵。
而这次西军盗卖搪瓷装备相对于雁门关事件来说,性质却要严重的多。
雁门关事件,说穿了还是因为王离个人的原因,个人不够检点导致冲突发生,而后处置不够及时导致事态扩大。
但这次西军倒卖搪瓷装备可以说是一次从上到下集体性的腐败案例,上到李信和江珩这种领军大将,下到普通兵卒都参与其中,倒卖军备达数百万钱,若是这种事始皇帝还不重处的话,只怕以后会酿成更加严重的事端。
因为蒙恬牵扯之中,蒙毅会避嫌,因此作为监察省二把手的冯劫就当仁不让的该站起来表达监察官员的职责,而且也得到了许多官员的支持。
“陛下,昔韩非言: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此次西军盗卖搪瓷装备之事,乃是西军上下枉顾军法律令,恣意践踏我大秦军律所致,臣以为还要严惩西军将帅,苛责其众,以儆效尤!”右相冯去疾面无表情的站起来拱手。
如今陈旭不在,三位上卿就是以他为首。
蒙毅因为要避嫌不太可能掺和这件事,因此冯去疾有非常大的机会说服始皇帝将这件事查一个水落石出,该罢官的罢官,该夺爵的夺爵,一定要尽快把这件事安排妥当,不然拖得越久对军心的稳定越不利。
始皇帝高坐龙榻,脸色虽然平静无波,但他偷偷的瞅一眼旁边陈旭的那张空荡荡的巨大太师椅的动作,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忐忑,甚至略微严肃的眼神中还能看到一丝的焦虑和不安。
王翦王贲接连去世,又罢武城侯王离,如若再罢靖武侯蒙毅和狄道侯李信阴山侯江琥,那么他赖以稳定大秦江山社稷的所有武将几乎全都一个不留。
这在始皇帝看来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这种事即便是能拖,但所谓拖得一时拖不得一世,清河侯如今回乡省亲刚刚离开,少说也要三五个月才能回京,事情绝对拖不了这么久,因为陇西军营和驻扎西域的两路大军必然因为此事会军心动摇,若不能及时安抚,恐会酿成巨大祸患。
若西军不稳,则凉国西域必然乱作一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