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烟雨楼
长州有四大古街,柳胥从西门来,自入西城街。
西城街宽阔,两道皆是烟雨楼。
柳胥牵着马,履步而来,观摩两侧古老建筑。
古楼很美,色虽单调,却有意境。
倘若是在盛夏,想来会更好。
因为泥瓦,木房,青石街道,最适意在雨中。
而长州的夏,最多雨。
故而这楼,唤作烟雨楼。
却入了冬,则是另一番景味。
柳胥漫步入城,正值早市时节,古街人很多,极为热闹。
小商菜贩为斤两计较;垂髫儿童手握风车还要再买冰糖葫芦;米店、杂粮铺竟还有糕点售卖;小吃、油铺、布商门前行人络绎不绝。
有女子讨价胭脂水粉,有男子挑适玉镯银环。
老人并不慈目,挎着一篮鸡蛋走过。小孩有些玩闹,四五成群疯跑。
这场景,和书中写的一样。
却今日,在这里,柳胥第一次见到。
突然也会起争吵,也会有生意做成相视微笑。
柳胥无意走过,只做看着。
平凡人的生活看似不和谐,却又规则。
人,只若是适应了,何处都能过一世。
柳胥嘴角微笑,寻了一家客栈。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有小厮过来招呼。
“开一间上等房,再备些酒菜。”柳胥吩咐。
“好嘞!客官您稍等,这就给您收整好。”那小厮面带笑容。
不一会子光景,酒菜呈来。
柳胥喝了两口烈酒,进了些许饭食,身上渐度暖和。
其实以他如今的实力,自不该寒冷。
却他一出安阳,便将尽数真气收敛。
既是体验普世生活,饥饿与寒冷自当不可或缺。
待饭饱时刻,柳胥放下包袱,走出客栈。
他沿着西街城,一路向东行。
在西街城最繁华的地段,有一座牌坊。
那牌坊甚大,矗立在烟雨楼群中,竟有些突兀。
牌坊后面,是一座更大的大楼。
楼甚宽阔,且很不俗。
往来人进出,不有断绝。
柳胥抬起头,正见梨园二字。
梨园在各地皆有名气,但却一般也是最为混杂的地方。
柳胥不做犹豫,提步进入。
一入其内方才惊觉,在外看似是一栋大楼,实则内部是很多小楼连通一块。
柳胥入了一栋,因为其内甚为热闹。
凑近一瞧,台上有位老者,好似正在说书。
老者不年迈,四五十岁模样,国方脸。
说的是,东晋末年的一段起义。
下方多是孩童,听得仔细,模样认真。
却那说书者,每说一段,便会停下来,喝口清茶。
这时会有人执扇下来,收些赏钱。
孩子多不有钱,他们也不怪,但三两段后不赏钱者,便将会有人来轰。
倘若三两段后,能扔上几个铜板,便有机会将故事听完。
柳胥听了一段,便转身离开。
这等说书,在层次中,份属下等。
一般只有贫寒家的孩子,怀揣个武侠梦,方才天天到这里蹭上两段。
却蹭得多了,零零散散,也能在心中拼凑个故事来。
至于中等层次的说书,又有不同。
譬如下一刻,柳胥向里走,进了一家小楼。
那楼不大,堪堪几十个座位,实则是一个茶馆。
其中人不少,多是冬季无耕事的中年男子。
台上有一中年人,也是四五十模样。手中一把折扇,桌上有一壶冒着青烟的热茶。
说话间,口齿伶落,一讲一停顿,情节叠生。
一段讲完,有鼓掌声起。
好!
有人充大爷,拍手叫好,抛上两颗碎银。
在这处听书,是不必打赏的。
因为说书者是茶铺掌柜所聘,他们通过贩卖茶水入账。
故而柳胥面前,也添了一杯新茶。
却这等说书,也只能算中层。
最上等层次的,是哪家先生书说的好,被请到大府大院去说。
柳胥添了杯茶,又听了一段,方才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