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贵贱之论-第2/3页





        刘宏自然也知道这两个历史名人,作为三国第一喷子,堪称东汉当代键盘侠的陈琳就是他特意召来的。

        在刘宏为他们讲解报纸这种新事物的时候,陈琳无疑是非常感兴趣的,能将自己的文章传遍天下,这种诱惑没有读书人能拒绝。

        很快继书籍之后,由太学生操办,天子命名为《汉霄》的报纸,开始在上雒发售。天子亲自撰写一篇了文章发表在汉霄上,引起了更多人的瞩目。

        刘宏在第一版汉霄里借由纸张和印刷术挑起了一个新的争论,那就是被儒家鄙薄为贱业的工匠技巧是否真的只是奇巧淫技。对刘宏来说,这个话题比谶纬学说或者经学讲义之类的更值得讨论。

        虽然刘宏刊发在汉霄上的文章里态度隐晦,但是结合天子的作为,很多人感觉到天子是反对儒家将百工和方剂学当做贱业的。这些追求名利的人,自然是选择毫无保留的站在天子这一方。

        这场讨论从上雒开始,随着连续三期汉霄的发行传播,渐渐扩展到了地方上,越来越多人随着报纸这种新鲜事,投入到这场讨论里。而讽刺的是,作为被讨论的对象,那些从事“贱业”的人,反而没有参与到这场讨论里。

        刘宏从始至终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意见,他只是通过报纸这种舆论利器,引导人民开始思考,并将讨论的范围尽量控制在理性的思辨范围内。

        除了七日一版的《汉霄》,刘宏还开办了一份三日一版的《新闻》。

        相比于《汉霄》的官方立场,《新闻》无疑更偏向市井民生,接地气的多,为了吸引普通百姓,全篇报纸都采用白话文的方式编辑。

        上面除了刊登最新的官府审案的调查,还有各地民间的奇闻异事。首次出现的约稿作者编撰的一些神话志异类小说,这种体裁新颖,用词通俗直白的文章很快就受到民众的欢迎。刘宏也料到这种情况,所以一开始《新闻》的发行量就要比《汉霄》要大得多,但是在纸张质量上却是比不过的。

        书写用的白纸被刘宏分为了好几个档次,按照纸浆原料和用途区分,最后成品差别很大。

        世面上的书籍基本就是现代白纸制式,第二等和第三等用来刊发两份报纸颜色则要暗淡粗糙些。表面上这三种纸张在市面上都没有流通出售,暗地里刘宏却在黑市把纸张炒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的价格,而且还是限量发售,普通豪富根本买不到!

        刘宏承认他是个小心眼,谁让那些士族暗地里嘲笑他土包子,价格不够高,怎么配得上这些高门高高在上的身份呢?

        至于作为日用品的卫生纸,刘宏倒是没有限制,大方得卖给了世家豪强,这种轻便吸水性强的柔软纸品很快得到士族,尤其是贵妇人们的喜爱,买起来毫不手软,经常是成车成车的往家里拉。刘宏摸了摸下巴,或许他应该再开发一种女性专用的纸品?不过他也没用过,可能拿捏不准,啧。刘宏只能忍痛放弃了这个大市场。

        刘宏名下匠作署研制的瓷器和玻璃已经完成,是时候把产业迁到日南郡了。

        刘宏最初售卖的几套骨瓷受限于原料产地遥远,只有少少三套,算是初代实验品,玻璃则因为首先要用来制作望远镜,工匠还在磨镜片,也没有制作民用品。现在产品开发完成,自然是要放到原料供应地扩大生产规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