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迁徙流民
刘宏即位的第一年老天爷很给面子,是个丰年。
在初粗的掌握了朝堂之后,刘宏下令取消了桓帝以各种借口加给老百姓的税目,民间对他的评价自然更好。东汉迷信谶纬占卜成风,市井中对他的传言也越来越奇异,甚至流传出天子乃神人降生的离谱话。得益于刘宏强势压制外戚宦官,又施行仁政,百姓们对这些传言倒是深信不疑。
秋收完毕刘宏就没功夫关注民间的议论了,各地公署粮仓的公文雪花一样飞进上雒。等刘宏审阅完各地粮食入库的公文后,终于松了一口气。他最怕粮食不够,明年军中告急,现在军粮完数凑齐,他也放心了。
大汉土地兼并的情况仍然严重,小规模的异族奴隶没办法立刻改善流民和汉人奴婢的境遇。
秋收过后就要入冬,这些身无片瓦遮头的流民如果放任不管,只会被冻死在隆冬的冷风里。
刘宏决定将这些流民迁至温暖的南方——日南郡。在后世,日南郡是可以产出一年三熟的水稻的宝地。
配合墨家改进的农具,哪怕只有两熟,国家的粮食储备也会有极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日南郡现在是人们眼里的荒蛮地区,人口不足三万,几乎所有的世家高门和豪强都下意识忽略了这个地方,他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开发这里!
刘宏学着伟人在地图上将日南郡圈了起来,以后日南郡就是大汉的“经济特区”了。
当百姓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时,仍然有大批无土的流民,让朝臣们对如何安置他们有些头疼。刘宏提出由各地收拢流民,统一迁徙到日南郡,也符合朝廷的一贯做法。
只是迁徙这些百姓需要花费大笔钱粮,官署的粮食虽然刚刚入库,但刨除明年必要的开支,节余并不多,来年若是再遇上个什么灾情,那时只怕朝廷就拿不出赈济百姓的粮食来了。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朝廷也不能一点粮食都不储备。
刘宏没办法,只能拿出这几个月卖油的收入,又让大司农从国库意思意思支出了一亿钱在商人手里买粮,用作安置流民。
因为是刘宏私人出资,刘宏把买粮的事情交给了邓文,同时让他安排精研农艺的官员一起去日南郡。
最后郡守的人选却让刘宏为难了,没有人愿意去荒无人烟的日南郡。
刘宏把日南郡当做经济开发区来建设。上雒虽然人力、物资丰富,但他一举一动受到的瞩目实在太多,不得不防。
在刘宏的设想里,以后上雒这边只负责研发,实际的产品将会在日南郡生产铺开。所以他需要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到日南郡任太守,这个人最好还要有一定的名望。
司徒胡广听到天子的要求,捋了捋胡须,想起了卢植,便向刘宏推荐了这位大儒。
卢植是天下闻名的名士,师从陈球,大儒马融,精通刑律、经济,最妙的是卢植还精通用兵之道,日南郡土人众多,民生不振,若是没有一个将领镇压,恐怕流民迁徙过去也不得安稳。
这样看来卢植简直就是最适合的人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