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难逆



贞观四年,三月之初。

        天气渐暖,百姓忙于农耕,朝中的事也多了起来。

        李世民批完奏折,心绪稍宁,今年没有像去年那样遭受雪灾,各地春耕也很顺利,边关也少有战事。

        最近还有很多隋朝时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归乡,对大唐来说,人口即是国力。

        但对于安置这些人,李世民有些犯难,这批人中多是正月时投降大唐的隋朝旧部,若就地安置,后面容易生出事端来,若找一处新地安置,现下也找不出合适的地方。

        “来人,召杜尚书和房尚书来政事房。”

        “陛下,您是不是忘了,杜尚书正月时已经告病,在家中休养。”侍立一旁的人轻声提醒道。

        “克明病了?朕为什么不知道?”李世民问道。

        “去年年关前,杜尚书便告病归家,想是陛下忙于国事,忘记了吧。”

        李世民好像回忆起来了,恍然道:“朕记起来了,不过蔡国公如此病重,为何没有人告知朕?”

        “陛下又忘了,您让尚药局每五日上报一次蔡国公的病况,明日正是第五日。”

        “是朕之过失”李世民脸带疲惫,“备车马,朕要去蔡国公府探望。”

        “遵旨。”

        李世民轻装简服,带着几个侍卫就出了宫门,一路朝杜如晦的府邸行去。

        ……

        蔡国公府内一片安静。

        亭子内李奇正襟危坐,在他对面,是愁眉不展的杜荷,他晌午就在这里了。他家与杜家没什么交情,他与杜荷却认识已久,算是他在长安为数不多的朋友。李奇觉得自己必须要来看看。

        他还记得,杜如晦在贞观四年的五月后因病重辞世,当年读到这一段历史时,不胜唏嘘。

        所以,李奇存了一点私心,想试一试能不能再改变一下历史,假如能让这位名相多活五年,说不定大唐能更快强盛起来。李奇本来想着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贞观二年的那场蝗灾让他认清了自己。“人之初,性本善”,“人与天斗,其力势孤“,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一千四百年后,人类还对这些束手无策,他只是个普通人,更没法子了。

        李世民富有天下,但他也是人。

        李奇为什么不提醒呢?

        因为说了也没有用,除了有个心理准备,及时进行赈灾之外,也做不了别的,大概,及时这两个字还要先打上一个问号!

        灾难改变不了人的坚定,李世民的眼睛只会望向远方,而不是停留脚下。

        可最后,李奇发现自己是血肉俱全的人,对那些悲惨与喜悦,对所处的这个人间的生与死,他做不到视若无睹,他终究也会在历史的兴衰荣辱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所以他来了,不过现实是无情的,他来了也没有用,对这个府邸中逐渐逝去的生命力,李奇束手无策,一不懂医理,二不会法术,拿什么来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