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117唇亡齿寒-第2/4页





        及赵昀入宫见后,杨皇后抚着他的背说:“汝今为吾子了。”

        却说  赵  竑闻讣伫足待召,良久不至,乃开门待着。但见快足经过府前,并未入内,不由得疑虑交乘,待至日暮,似有数人策马驰过,也不辨是谁。至黄昏以后,始有人宣召,急忙带着侍从,匆匆入宫。每过一宫门,必有卫士呵止从吏,到了停柩的殿前,只有单身一人。弥远出来,引入哭临。止哭后,复送他出帐,令殿帅夏震监守。  赵竑心中大疑,又不好问。俄见殿内宣召百官恭听遗诏。百官入殿排班,竑亦登殿,由传宣官引至旧列。赵竑愕然道:“今日何日,还要我仍列旧班?”夏震佯说道:“未宣制前,应列在此,已宣制后,才可登位。”赵竑点首无词。须臾,见殿上烛炬齐明,竟有一少年天子出登御座,宣即位诏。宣赞官呼百官拜贺,赵竑不肯下拜,夏震按着他的头下拜。拜贺礼成,又颁出遗诏,授皇子竑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尊杨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于是这位成国公昀,安安稳稳的占了大位,是为理宗皇帝,大赦天下。寻复封竑为济王,赐第湖州,追封生父希曮为荣王,生母全氏为国夫人,弟弟赵与芮承嗣父母。第二年改元宝庆,越三月,葬宁宗于永茂陵。

        改元才数日,忽闻湖州不靖,有谋立济王消息,史弥远亟遣彭壬率禁军驰赴湖州。湖州人潘壬与他的弟弟潘丙,闻史弥远擅行废立,心甚不平。至济王奉祠就第,意欲就近奉立成不世功,乃遣潘丙密告李全,求他援助。李全口是心非,佯与约期起兵。及期不至,潘壬当然着急,遂招集杂贩盐盗千余人,结束如李全军队,扬言自山东来,求见济王。济王闻变奔匿水窦中,被潘壬觅着,用黄袍加在他身上。赵竑号哭不从,潘壬等齐声道:“大王若不肯允,我等有进无退,将与大王同死了。”王不得已与约道:“汝等能勿害太后与官家么?”潘壬等同声如约。于是取出军资库的金帛和纸币犒劳军队,潘壬假托李全在城门张榜,历数史弥远废立皇帝之罪,说:“现在领精兵二十万,水陆进讨。”及黎明出视城外,陆上只有巡尉兵卒,水中只有太湖渔舟,并没有什么李全,也没有李全的水陆人马。济王知难成事,亟遣州吏入报朝廷,自率州兵讨壬。潘壬变名走楚州。及彭壬到来乱事已平。已而淮右小校明亮,捕壬送临安,立即伏法。史弥远始终顾忌赵竑,诈言济王有疾,令余天锡挟医至湖州,暗中却嘱他假称谕旨,逼赵竑自缢。

        宋理宗停朝,赠送白银千两,绢布千匹,钱币万贯作为丧资,赠少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其妻吴氏做了比丘尼,赐号为惠净法空太师,每月供给钵钱百贯。

        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金朝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无休止的争论使宋朝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然而,随着蒙古与金朝之间战事的推进,金朝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赵昀最终还是作出了决策。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之耻,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一直胸怀大志的理宗把这看作是建立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