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116巾帼英雄杨妙真-第3/4页





        兄弟今将山寨守,

        此处都说不咋的,

        官家有的全都有。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红袄军在此处的山中对抗官兵时间很长,并不是暂住一时便走了;兄弟们都很乐观,并不认为山中的条件艰苦;山上的物资不缺,当然,包括青州酒也不会缺少,官兵们打仗少不了庆功酒。而且诗中说得很明白:“官府有的全都有”,

        山东响马,自古有名。王莽时期的赤眉军,隋未的瓦岗军,还有黄巢,还有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红袄军的首领原来是杨安儿,杨安儿死后,红袄军由他的妹妹杨妙真领导。杨妙真武艺超群,作风正派,长得面如桃花,眼若寒潭,作为一支义军的领袖,完全一副大姐的派头。她的丈夫李全矫健魁梧,弓马娴熟,善使长茅铁枪,无人能够抵挡,人称“李铁枪。”

        杨妙真领导的红袄军组织严密,他们的器械虽不如金兵,但“心协力齐,奋不顾死”,屡败敌人。有一次,他们袭击金军大寨,连元帅宗翰也几乎被擒。金军痛恨红袄军,但又不能捉到红袄军,往往妄杀平民以泄愤。红袄军的队伍日益扩大。

        南宋刚立时政局不稳,便利用义军抗金,赋予忠义民兵的称号,但政局稍稳,又腾出手来对付义军,这也是宋政权的传统政策。

        唐朝节度使握有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亡后,中国又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祖总结历史教训,打击将领的兵权,遂成为宋政权的一条传统政策,后来杨家将抗辽,岳飞抗金都不得好死,就是朝廷担心将领威信太高,兵权过重,会威胁皇位的结果。在金人南下,宋室南渡的情况下,江北义军势力迅速发展,南宋政权忧心忡忡。杨妙真领导的红袄军是宋未最有影响的一支义军,更是朝廷的打击目标。

        首先朝廷以徐晞稷为淮东制置使牵制杨妙真,可徐晞稷心怀壮志,以收复被金人夺去的失地为目标,对杨妙真的义军多加扶植,以怀柔政策来对待义军。朝廷大为不满,以懦弱无能为由将他免去,又以刘琸为淮东制置使对付义军。

        这时金政权的力量已大大削弱,北方新兴的蒙古迅速发展,成吉恩汗让木华黎经略南方,自己经略北方,灭了西辽,直杀到印度河口和多瑞河口。经略南方的木华黎病死,成吉思汗带病南征,最后也死在六盘山,大军由他的儿子拖雷带入陕西,连下山寨六十余所:陷凤翔,趋宝鸡,攻下大散关,不久黄河以北的土地全被蒙古人占领,金政权的都城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已形同孤岛,金政权被迫迁都汴京,以避开蒙古骑兵的锋芒。

        杨妙真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他的丈夫李全带领红袄军的精锐部队,进入金政权控制的地区。也就在这时,淮东制置使刘琸率领镇江军三万人马前往楚州,目标直指杨妙真。

        杨妙真这时正处在困难时期,她的丈夫带领红袄军的精锐进入金人的统治区,把金军打得无可奈何。但遇到新兴的蒙古军,被围困在青州。刘琸为了对付杨妙真,想了一条毒计,就是所谓的“以敌制敌。”当时在山东一带的义军除了杨妙真外,还有夏全领导的一支义军。夏全是一个功名利禄之心颇重的人,刘琸派彭什去游说夏全,对他说:“现在杨妙真正处在危急之中,她的主力部队由她的丈夫李全带领在青州被蒙古铁骑包围,朝廷正准备对她用兵,消灭她只是早晚的事情,希望你能够参予其事,朝廷自然有赏。”夏全有些犹豫,彭什接着说:“当年你和李全在山东共同抗金,本来是你的功劳大,可李全却凭着自己的势力抢了头功,你难道不想报仇吗?”夏全终于答应率军迳入楚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