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90姚平仲偷袭金营-第2/5页





        果然李棁到了金营,吓得什么话都不敢说,只是带回了金军提出的议和条款:给金军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银子,牛马一万头,绸缎一百万匹,称金帝为伯父,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派宰相、亲王到金营为人质,把金军送过黄河。李邦彦劝赵桓接受这些条款,而李纲坚决反对。他说:“金军索要的金帛,竭尽天下之财都无法满足,一个京城怎么够呢?三镇是国家的屏障,割给金军,还怎么立国?至于人质,宰相可以去,亲王不能去。应该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同金军商谈条件,只要拖几天时间,勤王大军就会到来。那时金军所提条款就不必实现了,他们也不得不赶快退去。”李纲和李邦彦等反复争辩,赵桓却默无一言。但是等李纲一退出去,赵桓就交给了张邦昌一个“美差”——与金和议。

        这次和议,基本上把张邦昌逼进了死路。张邦昌向钦宗要割地圣旨,钦宗不予,要河北印绶,又不予。可见钦宗根本没有让他回来的意思。

        不过这次和议促成了张邦昌与康王之间的革命友谊。钦宗派出康王同去,估计对康王也是早有忌惮。

        去金国做人质是有生命危险的,很可能有去无回。宋徽宗有31个儿子,却只有年仅19岁的赵构挺身而出。而正是因为赵构敢于为国赴难,不但在靖康之变时幸免于难,而且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那么,赵构到了金国之后,都遭遇了些什么事情呢?

        赵构回家跟夫人告别后,进宫去见母亲。宫人报告说韦妃去了太上皇的寝宫,赵构赶紧跟了过去。他刚一进门,就看到母亲跪在地上,正抱着太上皇的腿失声痛哭,头上的首饰掉了一地。太上皇神色尴尬,还有几分不耐烦。徽宗说,九哥有胆有识,你应该为生下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他愿意为国尽忠,你干吗不让他去啊?韦妃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要是死了的话,我也没法活了。言外之意,陛下您有31个儿子,他对您来说只是三十一分之一,就是死了您也不心疼。太上皇说,这样吧,我现在就晋封你为贤妃,你的寝宫可以安在孤家的寝宫边上。如果赵构能够平安回来,封他做太傅,加节度使。可韦妃还是抱着太上皇的腿哭个不停。赵构走过去,向父亲行了个礼,又把母亲搀扶起来,说孩儿是自愿的,能为国尽忠我很高兴,母亲不要哭,也不要为难父亲了。宋徽宗听到这话,非常高兴,尴尬的局面可算解除了。赵构又向徽宗施礼,说儿这一去有可能就回不来了,请父亲多保重,说完就告辞了。

        第二天,宋钦宗带着文武百官为赵构送行。分别时赵构跟宋钦宗讲:“朝廷若有用兵之机,勿以一亲王为念。”如果朝廷有机会出兵,不要管我,该打就打,死了我也认了。跟他一起出使的宰相张邦昌一听这话,当场就哭了。赵构回过头说:相公这是何意啊?大丈夫报国理所当然,我刚19岁,年纪轻轻的都不怕,你那么大岁数,哭个什么劲儿呀?”

        康王拜别钦宗,钦宗召集两班文武问道:“今有康王愿至金营为质,你等众卿,谁保殿下同去?”当有新科状元秦桧出班奏道:“臣愿保殿下同往。”徽宗道:“若得爱卿同去甚好,等待回朝之日,加封官职不校”当下钦宗退回宫内,百官退朝。

        张邦昌、秦桧同了康王前去金营为质。只见金国的武士们在大帐门口排成两列,刀出鞘,箭上弦,横眉怒目,杀气腾腾。张邦昌先进营去。秦桧保着殿下立在营门之外。

        斡离不把赵构留在军中十多日,赵构每天该看书看书,该练武练武,一切若无其事。张邦昌则是每天都哭,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