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78才子苏东坡
话说四川眉州,古时谓之蜀郡,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别号颖滨。二子都有经文纬武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就是他。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 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回答在《 三国志· 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 曹操灭袁绍,以绍子 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 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道:“此人可谓善读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却说苏洵又生一个女儿,名曰小妹,因他父兄都是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耳闻目见,不少诗词歌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妹自然也才华出众。看看长成一十六岁,苏洵立心要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
忽一日,宰相王荆公着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
王荆公,讳安石,字介甫。初及第时大有贤名。平时常不洗面,不脱衣 ,身上虱子无数。老泉恶其不近人情,异日必为奸臣,曾作《辨奸论》以讥之,荆公怀恨在心。后来见大苏、小苏连登制科,遂舍怨而修好。老泉亦因荆公拜相,恐妨二子进取之路,也不免曲意相交 。
是日,老泉赴荆公之召,无非商量些今古,议论了一番时事,遂取酒对酌,不觉忘怀酩酊。荆公偶然夸能:“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老泉带酒答道:“谁家儿子读两遍!”荆公道:“到是老夫失言,不该班门弄斧。”老泉道:“不惟小儿只一遍,就是小女也只一遍。”荆公大惊道:“只知令郎大才,却不知有令爱。眉山秀气,尽属公家矣!”老泉自悔失言,连忙告退。荆公命童子取出一卷文字,递与老泉道:“此乃小儿王雱窗课,相烦点定。”老泉纳于袖中,唯唯而出。回家睡至半夜酒醒,想起前事:“不合自夸女孩儿之才。今介甫将儿子窗课嘱吾点定,必为求亲之事。这头亲事,非吾所愿,却又无计推辞。”沉吟到晓,梳洗已毕,取出王雱所作,次第看之,真乃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不觉动了个爱才之意。“但不知女儿缘分如何?”遂隐下姓名,分付丫鬟道:“这卷文字,乃是个少年名士所呈,求我点定。我不得闲暇,转送与小姐,教他批阅完时,速来回话。”丫鬟将文字呈上小姐,传达太老爷分付之语。小妹从头批点,须臾而毕。叹道:“好文字!此必聪明才子所作。但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久长之器。”遂于卷面批云:
新奇藻丽,是其所长;含蓄雍容,是其所短。取巍科则有余,享大年则不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