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69仁宗与包拯



真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刘皇后成了刘太后。刘太后很有政治才能,皇帝幼小,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后来李宸妃去世了,刘太后决定按宫人的礼仪下葬。宰相吕夷简不同意,吕夷简说:太后要是不为你刘家的后人着想,那么怎么葬随你便,要是想要刘家后人平安,就要按太后的礼仪葬李宸妃,且要在棺木中注满水银,防止尸体腐烂。刘太后是玲珑心,一点就透,马上按照吕夷简的的建议埋葬李宸妃。

        却说赵祯迎娶皇后时还是风流倜傥的少年,有激情有梦想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个王氏乘着为天朝海选国母的春风从四川来到开封,王氏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赵祯看了一眼后就找不到北了。准儿媳按照议程首先要过准婆婆的关,太后刘娥看到艳冠群芳的小老乡不由一阵眩晕,虽然母仪天下统领后宫多年,仍有同性相斥的醋酸从心底泛出。刘娥深知赵祯是个情种,深怕红颜祸水美女误国,于是一票否决了王氏,把大臣郭允恭的女儿封为皇后。

        刘娥让美艳不可方物的王氏嫁给刘美的儿子刘从德。刘美即是银匠龚美,龚美有两个儿子,刘从德便是其长子,太后此举无疑有报答龚美的意味。然而,这一许配却极大地伤害了少年皇帝。赵祯很失落,也很郁闷,看着老表刘从德抱得美人归,他做梦都恨死他。王氏嫁到刘家蓬荜生辉。可是刘从德很快就死了,可能是被赵祯恨死的。赵祯的小心脏一阵狂喜,拟把意中人王氏召回禁内伴驾。诏书由办公厅秘书长富弼起草,富弼拟好诏书后,又在诏书后面写了一个小纸条,力陈王氏进宫的弊端,赵祯看到纸条后,诏书也就不发了。

        后宫尚美人以及她的闺蜜杨美人温柔可人,直接影响到赵祯的健康。太后心疼赵祯,把两个美人送到寺庙清修。小女子青春年少芳龄二八,被太后削去了头发,闫文应负责遣送工作。两个美女拉着阎公公撒娇:人家不想出家嘛。公公甩开她们的小手,在她们粉白的脸颊上划拉两下:拉拉扯扯不害臊,我又不喜欢女人!

        刘娥统领六宫的整个时代,赵祯并不知道李氏是自己的生母。李氏也安分自守,未尝示异。宫中咸惮刘太后,哪个敢泄漏前事;所以仁宗年龄日长,仍视刘太后为母,并不知为李氏所生。刘太后临朝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左右近侍,不稍假借,内外赐与,亦有节制。三司使程琳尝献武后临朝图,太后取掷地上道:“我不作此负祖宗事!”

        后来又过了几年,刘太后生病,她对宋仁宗说:我想和太宗死在同一天。三月二十九日,刘太后寿终正寝,真的和那个当年把她逐出王府的公公宋太宗死在同一天。若干年后,她无限疼爱的养子宋仁宗赵祯也死在这一天。三代人同年同月同日死,不能不说奇异。

        刘太后去世后,赵祯十分悲伤,这时八王赵元俨  竟朗声道:“治天下莫大于孝,皇上临御十余年,连本生母尚未知晓,这也是我辈臣子未能尽职呢。”

        仁宗十分惊诧,便问元俨道:“皇叔所言,令朕不解。”元俨道:“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刘、杨二后不过代育。”仁宗不俟说毕,便道:“叔父何不早言?”元俨道:“先帝在日,刘后已经用事,至陛下登基,四凶当道,内蒙外蔽,刘后又讳莫如深,不准宫廷泄漏此事。臣早思举发,只恐一经出口,谴臣尚不足惜,且恐有碍皇躬,并及宸妃。臣十年以来,杜门养晦,不预朝谒,正欲为今日一明此事,谅举朝大臣,亦与臣同一观念。可怜宸妃诞生陛下,终身莫诉,就是当日薨逝,尚且生死不明,人言藉藉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