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57北汉归宋
公元954年,高平之战爆发。日薄西山的刘崇遇上了风头正劲的柴荣,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仅葬送了头号大将张元徽,还让柴荣的大军杀得抱头鼠窜。就在刘崇没命逃跑之际,担任刘崇保卫指挥使的刘继业挺身而出,拼命为干佬儿断后,才让北汉不至于因为刘崇的中道崩殂而提前下课。高平之战时,契丹大将耶律敌禄带着契丹人作壁上观,一见北汉败了便毫不犹豫撤走,一点儿也不讲江湖规矩,刘继业从此对契丹人无比嫌恶,在其归宋后就以反击契丹为职志。
宋太宗登基后,第一个决策就是灭掉北汉。北汉和宋朝是世仇,这个仇恨可以追溯到后周时期。 后来北宋取代后周,北汉和宋朝依然是敌国。
宋军到了澶州,刚过河,有个穿着绿衣的人在路边高呼万岁,说有事上奏。绿衣在当时是县主簿的衣着。县主簿是从八品,想见皇帝,他还不够资格。于是护卫们大喊着让他滚开。可是那人铁了心,不见皇帝就不离开。
双方吵闹起来,惊动了宋太宗。宋太宗问怎么回事,当听说有个主簿说有要事求见,心想一定是军国机密,于是叫他进来。主簿屁颠屁颠跑来,一边磕头一边连呼万岁。
宋太宗问:你叫什么名字啊?
那人不说话,高高送上手板。宋太宗接过手板一看,龙颜大悦,马上提升该人为监丞。官职是从六品,这家伙连跳三级,从县里直接调到中央,成为皇帝身边的人。
宋太宗还高兴地说:这次出兵必胜!
出征的诸臣想,这小子一定献上了什么妙计,才使皇帝龙颜大悦。果然宋军一路凯歌,攻下晋陽灭掉了北汉。宋太宗更加高兴,准备乘胜攻辽,拿回被辽国侵占的燕云十六州。谁知宋军被辽军打得丢盔弃甲,宋太宗也中了一箭,坐驴车逃跑,险些血染沙场。
大家气愤不过,询问那位监丞究竟出了个什么主意。一问之下才知到那个家伙什么主意也没出,只是凭他名字就取得了这个官职。他的名字叫“宋捷”。
却说赵匡胤死时,他的长子(实际是次子,赵匡胤的长子已死)赵德昭已经26岁,如果能继承大统,也不算“幼主”。但赵光义谋害哥哥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既然做了皇帝,为了堵住众人的嘴,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赵匡胤在位时,他的儿子并没有被封王,赵光义继位,立即封赵德昭武功郡王,位置在宰相之上。第二,赵光义下诏 ,把赵匡胤的几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列,一律称为“皇子”和“皇女”,但实际上没过多久,这个称呼就被取消了。3年后,赵光义自恃兵强马壮,蠢蠢欲动,想完成哥哥未完成的事业:北伐契丹,也就是征讨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高粱河”之战。在高粱河 ,宋军和辽军展开了激烈的冷兵器之战,赵光义御驾亲征,结果宋军大败,赵光义身中一箭,仓皇奔逃,场面极其狼狈。这一战让北宋元气大伤,更为滑稽的是,赵光义只顾逃命,竟然和大军主力失去联系,整个宋朝群龙无首。此时有大臣认为赵光义可能去世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赵德昭是太祖的长子,如今又官居高位,由赵德昭继承大统,再合适不过。这本是不得己才做的事。且他们一旦得知赵光义还活着的消息,就立即中止了一切,重新向皇帝身边集结。当时赵光义什么也没说,像他也很理解,并不介意。但他真能忘了吗?要知道当时在军中的不仅有亲王赵廷美、赵德芳,前宰相赵普,还有现首相薛居正、副相卢多逊、枢密使曹彬……那己是一个完整的朝廷了。这些人一致拥立新皇帝,而新皇帝竟是当年最该继位的那个人!这时又发生一件事情,因为这次战败,赵光义不打算对将士们论功行赏,但赵德昭仁厚,觉得虽然兵败,但将士也有战功,应该封赏。赵光义认为赵德昭拉拢人心,再加上之前的窝火,于是当着众人的面说了9个字:“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这句话其实是在讥讽赵德昭想当皇帝)。谋逆可是大罪,赵德昭听完叔叔的话,如五雷轰顶,回家惶恐不安,想想看,他本是天生的太子、赵匡胤嫡子。但生母早死,父亲似对他也不亲。且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他一点都不机灵。更谈不上讨喜。甚至就在他父亲死的当夜,他继母想到的继承人都是他的异母弟弟。更让他心冷的是,他感觉所有人都抛弃了他。他来找皇叔是为大伙请赏,可竟然没人提醒他要小心。有个姓吕的大胖子提醒赵廷美千万别奉旨留守京城,一定要申请随军打仗……可为什么不提醒他呢?赵德昭祭拜父亲之后,手提长剑在房内自刎。赵光义听闻侄子自杀,跑到赵德昭府上大哭:“痴儿何至此邪”。据野史记载,赵光义只是干哭,并没有为侄子留下一滴眼泪。世态炎凉,人情如纸,赵德昭选择自杀,一了百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