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54金匮之盟-第3/5页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偷了人家的东西,妈妈很高兴,小孩又去偷,后来成了大盗,被斩首。大家都认为妈妈很坏。赵匡胤抢了柴宗训的皇位,杜太后很高兴,吩咐他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怎么就成了英明伟大的好妈妈呢?
当然,世事无绝对,数千年勾心斗角的皇位争夺战中,却出现了一大"异类",此人就是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
身为皇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文武兼备,十三岁即练就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某次打猎时露过一手,把一旁的契丹使者吓个半死。赵元佐不只出类拔萃,长相气质也与老爹十分契合,因此,宋太宗喜爱有加,很早便将其视作大宋朝的接班人。
如果一直风平浪静下去,赵元佐基本就是未来的大宋皇帝了,但很不巧,所谓“金匮之盟”的兄终弟及继承方式,注定了不会太平。
所谓金匮之盟,其实是把双刃剑,按照杜太后与太祖拟定的接班顺位:赵匡胤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
如果赵光义认定金匮之盟合理合法,则他死后必须传位给三弟赵廷美;如果他认为不合法,那他自己就不该继承皇位。所以赵光义既希望它是合法的,又希望它是不合法的!
人定胜天,天命不可违,但人力可以改变它。
首先是太祖长子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骂了一顿后,很识相的自刎而死;其次是太祖次子赵德芳,在二十三岁的年纪里,很自觉地一病不起,直接挂了。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金明池水殿落成,太宗将泛舟。有人告发廷美“欲以此时窃发”作乱。罢廷美开封府尹调西京留守,一批文武臣僚因“交通秦王”而贬官流放。不久,接替卢多逊入相的赵普告发卢多逊与秦王勾结事。卢全家流贬崖州,廷美被勒令归私第,子女取消皇室待遇。五月,继廷美出知开封府的李符上奏,说廷美“衔恨怨望,乞徙远郡”,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太平兴国九年年初,廷美忧悸成疾,死于房州,年三十八岁。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诡异的现象,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到九年年初,把廷美从准皇储一步步搞到最后贬死房州,太宗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他采用的是钝刀子割肉的方法,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一边又有足够的机会表演自己的假仁假义。这期间,廷美接连遭到告发,但告发者其实一点实实在在的证据都拿不出手,所依据的都是自己的想象和虚构。第一次柴禹锡告发的罪名是“将有”阴谋,第二次太宗游幸金明池前,告发的罪名是“欲以”窃发作乱,第三次李符告发的罪名是“衔恨怨望”。“将有”者,凭空捏造也;“欲以”者,信口开河也;“衔恨怨望”者,主观臆断也。三者相加,等于一句源于宋代而遗臭于青史的俗语——莫须有。莫须有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不需要有,或许有,一定有,说法各异,反正全是那种专横霸道而又挤眉弄眼的流氓腔调。官家有什么心事,那些整天揣摩圣意的臣子最清楚。因此,官家要做的事,很多时候其实用不着自己授意的,自会有人帮他搞定。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就是这样教导的,不能为人主排忧解难,那是做臣子的奇耻大辱,连死都来不及。
赵廷美突然去世,赵光义非常悲痛。有一天他突然对宰相说“廷美小时候就很刚愎,长大了更凶恶。我因是他哥哥,一直都容忍他。把他迁到房州,也只是想让他静下心来想想过错。刚想推恩起复,可他竟就死了。我悲伤啊!但无可奈何”于是他追封赵廷美为涪陵王,亲自为他发丧。但不久后,赵光义就对宰相们说了另一番话“你们知道吗?其实廷美并不是我同母弟弟,他妈妈是己故的陈国夫人耿氏、也就是我奶娘…后来陈氏离开我家,又嫁了家姓赵的,生了另一个儿子赵廷俊。因廷美之故,我对廷俊也非常好。可他们兄弟却里外勾结,要在金明池行刺我。这种事如果交有关衙门深究处理,廷美断然罪不容诛。可我只是让他去到西京洛阳好好反醒。可廷美却变本加厉出言不逊,所以我才把他迁到房州。那也是为能保全他。至于廷俊,我也只是贬黜而已。朕对廷美,没有亏负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