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53烛影斧声-第2/4页





        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

        结果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果然驾崩,年仅五十岁。

        如果上面的说法成立,无论赵光义有没有谋害赵匡胤,赵匡胤当晚都是必死无疑的!但贵为一国之主,临死前只招弟弟一人喝酒,显然不合情理。如果是真的传位,应该多叫几个见证人才是,至少也要召宰相、皇后等人交代一下吧?

        或说太祖生一背疽,苦痛的了不得,光义入视,突见有一女鬼用手捶背,赵光义执着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闪避,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致晕厥,一命呜呼。

        女鬼一说肯定是无稽之谈。兄弟俩晚上饮酒,又屏退左右侍从,而“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什么”。手持柱斧戳地,大喊“好为之,好为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联系前文,赵匡胤决定把皇都从开封迁到洛阳,群臣莫敢谏,而赵光义当众拒绝,并杨言“在德不在险”。赵匡胤总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嚣“在险不在德”吧?单独召弟弟喝酒,无非是想达成某种协议,比如迁都或立太子之类,让弟弟不要跟他作对。赵光义当然不同意。赵匡胤被毒死也就不难理解了。

        赵光义是下毒高手,据史书记载,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下毒毒死的。

        而《资治通鉴》的总编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则在离赵匡胤死后只有几十年的《涑水记闻》中,道破了这宗千古疑案的玄机:

        原来赵大发现赵二在酒杯中投下某种粉末状不明药物后,忙责问什么东西,赵二连忙叩头请罪。赵大越想越气,拿着玉斧敲击桌子。其实赵大已经喝了毒酒,发现赵二投毒时已经是第二杯了。

        赵匡胤死时已是半夜,宋皇后马上让宦官、内侍都知王继恩前往通知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迅速入宫。可是王继恩却直接去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在开封府门口,擅长医术的晋王医官程德元在此静候多时,随即程德元引着王继恩进了开封府。当时赵光义还有些“犹豫不敢行”

        当天赵光义回晋王府后,都四更了,还一直没睡,他在等待什么呢?或者他心里害怕,睡不着觉?最可疑的是那个程徳玄,半夜三更大雪天的,一个人坐在晋王府的门口干什么呢?

        王继恩和程德玄一同进入开封府,去见赵光义,听说兄长暴亡,赵光义故作惊异状,犹豫着不肯前往皇宫,提出要和家人商议。如此紧要的大事,又是危急关头,和家人商量什么呢?家人又不能参与朝政。很明显,赵光义在作秀,他边说边走进内室。

        这时候王继恩急了,他说了一句话:“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王继恩的言下之意是,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其中,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并且,赵匡胤除了赵光义,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此情况下,赵光义随即带着宦官王继恩、医官程德元等人冒着大雪,迅速赶到皇宫门口。到了皇宫门口,王继恩让赵光义稍等一下,让他先进去通报;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却说:“现在就要直接闯进去,还等什么?”(原文:便应直前,何待之有?)说完就与赵光义一同闯入殿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