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50钱俶唯命是从



在杭州西子湖畔,柳浪闻莺公园附近,有一座钱王祠,里面存放着杭州知州苏轼撰写的《表忠观碑》,其中有言:“故吴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有一,皆芜废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北宋建国之初,吴越之地被钱氏家族统治,等到熙宁十年,苏轼题写此碑,吴越国已经覆亡将近百年了,他们留在钱塘的祖坟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可是路过的老百姓竟然会因此留下泪水,可见吴越王在民间的影响力。

        一个亡国之君、曾经的统治者,垮台将近一个世纪,百姓为什么如此感恩戴德?现在人们去遵化清东陵,又有几个会掉眼泪的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对此,苏东坡总结了两点。

        “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钱王主政吴越时,兴修水利,筑堤防洪,开垦荒地,发展商贸,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几个档次。经历唐末战乱,杭州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经过钱氏家族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户口增加了十几倍,人口达到七八十万,可谓富甲一方。此外,他们还兴建了许多亭台园林,使原本景色出众的杭州城变得更加美丽、宜居,为“人间天堂”的称号奠定了基础。

        一千多年前,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时代,经济建设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今天无锡惠山的古镇里,也有一座钱王祠,里面有这样一幅画:几个强弩手,朝水里的滔天巨浪射箭。许多游客不知所以然,看不懂其中含义,实际上,这是一个传说,相传吴越王时期,西湖、钱塘江屡屡泛滥,巨浪滔天,城内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使水域平静下来,筑造河堤,吴越王派了许多弩兵,想要射退潮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潮水有没有退,还真不知道,反正退了也不是弩兵射箭的结果。这个传说能够反映出自然的强大与古人的拼搏。

        杭州城东侧是茫茫大海,在扬帆起航的地方,礁石遍布,商船经过时往往胆战心惊,为了保证航线安全,吴越王亲自带人清除礁石,为水上贸易扫除障碍。柳永在《望海潮》中描绘了钱塘的繁华景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人烟阜盛背后,离不开钱家父子的呕心沥血。

        第二个原因:“皇宋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死守,以抗王师,积骸为城,酾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其国如去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天下尚处四分五裂之中,北宋朝廷想要统一天下,可是各地的土皇帝又如何甘心束手就擒?因此战争就不可避免,像后蜀、南唐、南汉,都与宋军兵戎相见,烽烟遍及之地,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北方的汉国倚仗契丹人,更是负隅顽抗,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相比之下,吴越国王钱俶主动投降,使江浙百姓免遭涂炭之苦,减少了许多人间悲剧,使后人继续享受前人发展成果,而不是卷土重来。社会稳定,是经济建设的基本保障。

        能够做到纳土归降,是吴越统治者拥有自知之明的表现。政权之间的博弈,实力最重要,吴越国的疆域仅仅包括今天的浙江、上海、苏州,弹丸之地,根本无法与中原的后周、北宋相抗衡,如果战端开启,不仅钱氏家族的统治会土崩瓦解,江浙地区的经济也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吴越国第一代君主钱镠曾说:“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和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不要想着称帝,和他们抗衡,哪天北方稳定了,出现了明主,要早些归附,打仗的话一点胜算都没有,还会连累百姓,何苦而为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