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48两个才子-第3/4页





        曹彬赶忙撩起战袍单腿跪地,双手将剑匣举过头顶,用颤抖的声调回答:“臣遵旨!”

        消息传到南唐,李煜即命徐铉出使开封。

        徐铉时任南唐修文馆学士承旨。这官虽然不大,但此人满腹经纶,利齿伶牙名震中外,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宋朝那些不可一世的大臣们立即就会晕倒一半。

        话说某年李煜按例给赵匡胤上贡,派出的贡使就是徐铉。然后宋朝就开始举国发愁,不为别的,按照惯例宋朝得派出一名押伴使,全天候陪着徐铉,直到这人离境。但是这时全体的宋朝官员们都在找借口,请病假,说什么都不跟这个姓徐的见面。

        因为丢不起那个人。

        想想吧,大家都是文人,都是孔圣门徒,可是人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而且人越多状态越好;而你却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这日子还怎么过?往小里说你个人声名扫地;往大里说一国文人都被人家小瞧,这影响可就太大了。

        最后宰相赵普都没了主意,只好老老实实地向皇帝汇报。赵匡胤说:“这事好办,就交给我选人好了,你们去准备其他的。”这时,赵匡胤想起了庄周讲的“运斤成风”的故事,凡是好手,都得有对手才行,若无对手,他便失去了兴趣,发挥不出自己的才智技能来。于是,他从自己的殿前侍卫中挑出十个目不识丁的兵士,并指着其中一个特别粗俗的说:“今年就叫他去!”众臣下不敢反驳,大家都认为今年非败给徐铉,大丢国格不可。

        那名侍卫打扮起来,在众人簇拥下来见徐铉。徐铉见来人相貌粗俗,轻蔑一笑,但又一转念,人不可貌相,还是小心为好。于是开动脑筋,调动口舌,古今南北地讲了起来。那侍卫全然不懂,只见徐铉讲得口沫乱飞,觉得可笑,不觉笑出声来。徐铉以为自己讲话中有了漏洞,连忙刹住。如此再三,直让徐铉摸不着头脑。有时徐铉用话头引那侍卫讲话,那侍卫一点不知,只是点头支吾。徐铉摸不着头脑,日子一长,徐铉觉得淡然无味,也就不再开口了。

        这次徐铉又到了,立即求见。马上有人警告赵匡胤,对徐铉不能大意,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宜有以待之)。赵匡胤哈哈一笑,说——只管把他叫上来,其他的你们都不懂。(第去,非尔所知也。)

        徐铉上殿,他在当时宋朝最神圣庄严的地方,抬着头,声音响亮(仰而大言)地说出江南所有人的愤怨:“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宋廷震惊,这话很平常吗?不,这正中赵匡胤的要害。谁都知道,赵匡胤每次出兵都要有理由、有根据,从来都没有不讲道理,上门欺负别人的时候。而这次征南唐,最冠冕堂皇最官方的理由也不过就是李煜“倔强不朝”,这无论如何都太勉强。

        但是从来都没有人敢对赵匡胤说什么,现在徐铉上来就揭赵匡胤的底牌,从根子上让他原形毕露。

        人人都在看着宋朝的皇帝,赵匡胤这时可以有多种选择。他可以当场大怒,无论是棒揍徐铉一顿,还是把他轰下殿去,都很容易而且正当,毕竟徐铉以求和的身份,却说了批评指责的话,其实就算杀了他又能怎样?胜利者不受任何指责!

        但是赵匡胤却没生气,他很从容地叫徐铉走近些,让他有话尽管说完。    徐铉更加气愤,南唐多年来种种委曲求全的事涌上心头,让他脱口而出——李煜事俸陛下,就像儿子对父亲那样孝顺,有过什么过失吗?你凭什么派兵征伐?(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之后他反复论说,慷慨激昂,史称达到了“数百言”之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