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43南汉亡国



却说南汉大将伍彦柔自请率水师援贺。舟至城外,适当夜半,待至天明,彦柔“挟弹登岸,据胡床指挥”【王昭远第二】。胡床,其实就是一种可折叠,能躺能卧的大椅子,一些有派头并且习惯于抢风头的将军们都喜欢在战地使用。至于挟弹,似乎是伍将军的个人武器,不管实用价值怎样,但是应该比铁制的如意强得多。不意宋军预伏岸侧,突然杀出,把汉兵冲作数段。汉兵大乱,多半被杀。彦柔不及遁走,被宋军擒住,枭首悬竿,晓示城中。守卒惊愕失措,遂于次日陷入。

        伍彦柔被杀,潘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韶州。此城一失,广州万不可守。

        却说南汉宿将潘崇彻,当年平灭楚国,击败南唐,潘崇彻居功至伟。不过非常遗憾,一来他不是太监,二来南汉不需要军人,这时他已经提前退休,在家休闲好多年了。

        突然间刘鋹和龚澄枢都想到了他。马上派人去找,立即要他回来,十万火急,越快越好!

        可是使者一个人回来,他只带回了潘崇彻的一句话:陛下,我老了,而且眼神不好,你找别人吧。

        不知道这时待在家里的潘崇彻是什么心情,其实稍微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都能听出来潘崇彻不过是一时牢骚,这些年被冷落弄出来一些怨气,只要刘伥稍微表示一下愧疚,再小小地抚慰一下,潘崇彻就会精神抖擞地冲出来,再给刘家卖命。

        不过刘鋹怎么会表示愧疚呢?这时一种无往不胜的作战方法在他的脑海里渐渐形成。

        南汉得天独厚,有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强的动物——大象。

        南汉立国后,要面临同周边多个国家的不断战争。它的西边是楚国,北边则是当时诸侯国内势力仅次于中原大国的、强大的南唐。为抗衡邻国,南汉统治者煞费苦心扩充军队。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组建以战象为主要作战工具的象阵。南汉地处南方,它的南方邻国大多处于亚热带地区,盛产大象。而且南方国家向来有捕捉、训练战象作战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南汉军队因地制宜的也组建了自己的象军。为建军,南汉当局不惜重金,从安南、大理等国购进大量战象,同时雇佣当地少数民族教授南汉军队如何驾驭战象以及使用战象的战术战法。到灭亡前夕,南汉共拥有战象近千头。南汉的战象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甲战象,装备精良。战象周身披挂着厚重的铠甲。这种铠甲都是以厚牛皮为内衬。外面密集的加挂多层鱼鳞状或块装铁或钢制甲叶。除了挂甲以外,象体防御力最差的胸部和腹部被整块的厚度达2毫米的钢制板状胸、腹甲保护起来。象腿上也被带活动护膝的钢制甲胄保护起来。象头装有钢制护面,甚至连象鼻子上也包裹有锁子甲。而且作为主要武器的象牙上也被套上长达15的锐利钢制矛尖。战象背部是一座用厚木板制作、包裹有铁甲的塔楼。

        塔楼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驭手。上面一层是4-6名弓箭手或弩手,最上面是了望员。以战象为核心,四周各有一名持大刀、长矛、盾牌,背负弓箭或强弩的的步兵。如此一来,构成一个以战象为核心的完整的作战单位。作战时,南汉象阵一般在远程弓弩的掩护下,列阵以冲锋的方式向对方发起集团冲击。发挥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主战坦克。象阵冲击后,骑兵和步兵将在后面跟进冲锋。由于披挂重甲,具有强大的防护力和攻击力,南汉象阵在同周边邻国的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其统治者的“护国法宝”。

        不过南汉象阵有着两大致命的弱点:火与机动性。当时的大象部队根本就没有实战的经验,跟北宋大将潘美打仗是第一次实战,南汉当时无兵可用,才用的实验阶段的大象。象骑兵部队本身耗费人力物力极大,缺点也十分明显,除非在强攻战斗中,否则弊大于利。南汉当时还在对它们进行调教,火与机动性两大问题还未解决,就因为宋朝来攻提前报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