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42暴君刘伥-第5/6页
可怜南汉朝廷硕果仅存的智将邵廷绢含冤而死,再也不能卫护他的父母之邦了。邵营士卒和当地百姓听闻邵廷绢的死讯,无不痛哭流涕,他们争相为邵廷绢立庙祭祀。我们不知潘美在邵廷绢之死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但我们知道此后的潘美仍在等着另一个对手的消息。反正此时北宋也顾不上消灭南汉,有的是时间将反间计进行到底。公元968年三月的一天,北宋的反间计让潘崇彻陷入了谋反的谣言之中。再次中计的蠢货刘伥派亲信宦官薛崇誉前往潘营之中探查虚实。临走时,刘伥授意薛公公一旦坐实潘崇彻有不轨之心,可以将其就地正法。此时的潘崇彻担任南汉西北面招讨使,驻军桂州,主要的任务就是防备潘美。此时的二潘谁也吃不掉谁,只能彼此展开暗战,这就给了潘美播撒谣言的大好机会。潘崇彻虽然驻军前线,但是也深知君上昏暴,因此守得一直很辛苦。听说钦使薛崇誉到来的消息后,潘崇彻立时预感到来者不善,眼前浮现出邵廷绢伟岸的身影,不觉心神摇荡。想到自己为国守疆问心无愧,潘崇彻站起身来,整了整甲胄,然后带着一票儿威武雄壮的甲士出营迎接。看着眼前这些气势如虹的军人,再看看自己带来准备密裁潘崇彻的士兵,薛公公登时有了一种被吓着了的感觉:皇上让我杀老潘,可我瞧他手下的那股架势,如果我敢动手,恐怕还没沾着老潘,自己这点儿怂兵就完犊子呢。想到这儿,薛公公立刻春风拂面,热情地与潘崇彻寒暄起来。之后,薛公公进入营中,中规中矩地完成了吃喝忽悠一条龙服务后,就急匆匆地回宫交差了。不过,薛公公对于潘大帅的军中礼遇颇有不同看法,他对刘伥汇报道:"潘崇彻不思报效国家,每天让八百多位伶人"衣锦绣,吹玉笛,为长夜之饮",根本不理军政!"真是难为薛公公数得那么仔细,也不枉他是精于五曹计算的高手。薛公公的话在刘伥心中种了草。刘伥越想越不对劲,老潘军中怎么有那么多伶人,而且军队业余生活搞得那么好,都有点乐不思蜀了,万一有了异心怎么办?难道说靠自己手下这些精于享乐的公公们去搞定吗?潘崇彻在广州也有朋友,听说了薛公公的造谣后生怕老潘吃亏,就飞马报信。这下,老潘坐不住了,自己只是和薛公公喝了点小酒,听了首小曲,这不都是迎接天使的规定动作嘛,怎么就整出那么大的阵仗来?难道自己这是要陷入传说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泥潭不能自拔吗?不行,潘崇彻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向皇帝自证清白。于是,他将兵马留在桂州,自己一个人骑马回到广州求见刘伥:"皇上啊,听说有人告我谋反,现在我自己一个人回来了,您看着办吧?"这下可唬住刘伥了,见过不怕死的,没见过这么不怕死的。看着光杆司令潘崇彻,有点始料不及的刘伥还是如释重负地安慰道:"爱卿果然是忠诚之人,朕怎么会处罚你呢?爱卿这些年带兵辛苦,也该好好歇歇了,不如就留在朕身边一起欣赏天边的晚霞吧?"
就这样,南汉最具威胁的两员上将,被北宋不费一刀一枪就给拿下了。智如邵廷绢、勇如潘崇彻都抵不过一句谣言,这是南汉政权最大的悲哀。从此,南汉的军队完全被宦官集团掌握,一群无卵的家伙窃取了军权,不得不说南汉的奇葩旷古绝今。
潘崇彻虽然比邵廷绢的命运好一些,但从此变得越发颓废,再也无复当年之勇。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公元968年之后的潘崇彻已成为精神上的废人。时刻观察着南汉动静的潘美得知潘崇彻被解除兵权的消息后,仍然不敢大意。毕竟只要潘崇彻活着,今天可以失掉兵权,明天又可以重掌大军。所幸,经过宋军密探的不懈努力,侦知潘崇彻日渐颓废的消息后,潘美这才大喜过望,再次上表朝廷,请求南征灭汉。公元970年,赵匡胤批准了潘美的表章,下旨任命其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今湖南常德)团练使,军政双优、行事谨厚的尹崇珂为其副手,率领五万厢军征伐南汉。这也是潘美第一次作为方面军统帅指挥的灭国之战。只让潘美征调厢军作战,却不肯派出当时北宋战力最强的禁军,赵匡胤从内心深处还是很看不起南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