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42暴君刘伥-第3/6页





        在刘伥眼里,事情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合不合心意的区别,凡是不合他心意的人,一律处死,绝不手软。什么是符合皇帝心意的事呢?最善于揣测上意的大臣也琢磨不透。大家溜须拍马,皇帝说你们奉承我,该死!大家直言进谏,皇帝说你们讽刺我,该杀!

        有时候,刘伥与大臣相处的方式颇有黑色幽默色彩。某次,大臣们以天象有变为由,委婉地提出劝谏,说根据天象所示,三年之内必定有国家栋梁去世,为了避免祸事的发生,君王应该修身养德,与大臣和睦相处,平息上天的怨气。苻生说,你们多虑了,朝堂上都是先帝留下的股肱老臣,内外皆太平无事,能有什么祸事发生?然而,朝会散场之后,刘伥颁布诏书,下令逮捕先帝遗留的一干老臣,统统处死,一个不留。这样做的意思,也就是在告诉那些进谏的大臣们——你们不是担心有国家栋梁去世吗?这下好了,你们不用担心了,我把他们都杀了。

        刘伥舅舅看不惯外甥胡作非为,有一次入宫劝刘伥收敛一些,但他话还没说完,刘伥就气急败坏地命令宫廷武士凿穿他的头颅。在场的另外几个大臣急忙劝阻,说国舅是太后的弟弟,又是朝廷重臣,于情于理都不能处置过当,稍微惩戒一下就可以。无奈刘伥一句也听不进去,一个劲催促武士快些动手。于是,就在朝堂上,武士把国舅绑在殿柱上,用铁锤撬开他的脑壳。太后听说后又怕又怒又伤心,以绝食表示抗议,没过几天就撒手人寰了。

        因为处死的人越来越多,刘伥对杀人的品味越来越怪异,不再满足于坐在朝堂上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动手,做起了刽子手的行当。为了满足嗜血的**,他做了一些精巧而趁手的杀人工具——比如刀子、锥子、钩子、弓箭、铁锤——常年放置在皇位旁边,看谁不顺眼就在朝堂上随手处理。

        某天,刘伥在正殿大宴群臣,命令尚书为酒监,负责向众人劝酒。尚书担心大家喝醉以后胡言乱语,一旦惹怒苻生就得丢性命,劝酒的时候有些敷衍。苻生环视当场,见有些人的酒杯还是空的,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尚书说,你坐在那里干什么,你没看见有的人的酒杯还是空的吗?说完,他随手拿起弓箭,一箭射穿了尚书的脖子,其他人吓坏了,赶忙拿起酒杯一顿狂饮。直到众人酩酊大醉,丑态百出,心满意足的苻生才允许众人离宫。

        如果刘伥的心情不是那么坏,或许会赏赐犯事的人一个痛快;如果他心情比较糟糕,他就会慢慢折磨犯事的人,优哉游哉地看着他们慢慢咽气,比如有个太医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就被他剜了双眼。在心情特别好的情况下,刘伥会给大臣们举办一些另类而重口味的娱乐节目,比如把牲口牵到大殿上活活剥皮,听它们惨叫,或者剥下歌舞伎的脸皮,强迫她们起舞。刘伥本人对这种节目钟爱有加,但大臣们对他的恶趣味无疑是另一种观感。

        除了坐镇皇宫,维持政务运转,皇帝肩负的另外一个主要职责是巡视自己的广大领地,与途中所见到的民众交谈,了解民生疾苦。当然,走遍每一座山川、每一条大河、每一座城池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谓的巡游往往只是一种仪式,帝王只需要乘坐御辇到都城附近转一转,或者到某座钦点的城池视察一番,就算是完成了任务。

        在这一方面,刘伥与他的同行一样,有时候也会离开皇宫,到都城附近走一走,不过,对他来说,“巡游”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狂欢。

        有一次,他带着妃嫔登临城头远眺,一个妃子看见城下一个美男子经过,忍不住问了一下那人的姓名。刘伥见状,对武士吩咐了几句,不大一会儿,武卫端着一个木盘匆匆返回,盘子里赫然是那个美男子的人头。刘伥冷笑着对妃子说,你不是喜欢他吗?以后你就能天天看到他了。妃子吓得要命,赶快下跪求饶,念在她姿色出众的份上,刘伥才勉强饶她一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