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36李筠造反-第3/7页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封爵纪王,陈桥兵变时还只是个幼童。根据记载,赵匡胤初入宫时,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赵匡胤对他们说:‘去之!’也就是杀掉的意思。
文中所说的潘美,就是《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其实人家并不是什么奸臣,而是赵匡胤创业时代的重要人物,赵宋王朝的开国重臣。
范质与赵普不敢回答。潘美说出心里话:“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疑臣等。”
赵匡胤于是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与尔为侄。世宗子不
可为尔子也。”
潘美一把将故人之子搂在怀里,朝着赵匡胤深深一拜:感谢你八辈祖宗。这以后,君臣每天朝见,谁也不再提这件事,一个一本正经布置工作,一个不折不扣执行任务。平复后周李重进叛乱、击溃南汉后主刘鋹等,潘美一路越战越勇,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潘美把虎口脱险的小朋友好生教养,起名潘惟正。惟正长大后做了一名纪检干部。他的儿子潘夙在官场打滚,起起伏伏。
柴荣第七子柴熙诲,原名柴宗炯,封爵蕲王。陈桥兵变时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侍卫们揣摩赵匡胤的心意,将蕲王抓起来欲予杀害。卢琰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宋太祖:“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宋太祖就让卢琰抱走小蕲王。后来卢琰把柴熙诲改名卢璇,收为养子。待其成年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因此即是养子,又是女婿。
卢璇一直陪同养父卢琰在浙江隐居。卢琰去世后,卢璇为其守孝十年,传为一时美谈。宋真宗时期,卢璇始入仕为官,晋封为武烈侯。今天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缙去、浦江、龙游等县市的卢氏子孙,都将卢璇视为开山鼻祖。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陈桥兵变时尚在人世。还好柴守礼识实务,拥护赵匡胤登基称帝,因此赵匡胤让其风风光光的过完了下半生,公元967年,以太子少傅的名义去世。柴守礼有五个儿子,个个枝叶茂盛,故而两宋所说的柴氏后人,其实都是柴守礼的子孙。
建隆初年,赵普多次建议宋太祖解除武将们的兵权,太祖一开始不同意,朕对将军们都很好呀!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朕的。赵普就说:当年周世宗待陛下也很好呀!霎那间,赵匡胤被驳的哑口无言,场面极其尴尬。好吧,宰相大人说得对,关系再铁、再硬,就算恩如父子,也难以抵挡利益的腐蚀。如果周世宗多活二十年,或者柴宗训是个成年的新君,赵匡胤能不能当上皇帝真的很难说。柴家给了赵匡胤军权,又赐予他篡位的良机,无论如何,心里多多少少都是感激的。所以他自己不杀柴氏子孙,还要求后人尽量也不要杀,这个规矩要世世代代遵守下去。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最好的结局是篡位成功,不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能够让政权迅速、平稳地过度到赵家人手里。在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赵匡胤对士兵们说:“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将士们都不能侵犯,更不能烧杀抢掠,违令者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新政权站稳脚跟,赢得民心。十年前郭威进京的时候,发生了不少流血冲突,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赵匡胤需要做出更好的安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