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33柴荣机关算尽-第4/8页





        坐使中原见太平。

        纵观柴荣的一生,武功上高平大捷,西取后蜀凤陇四州,南唐江北14州,北攻辽,兵不血刃,取三关四州,这些军事上的成就是他在位短短的5年半的时间内取得的,为北宋的统一基本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在战场上,柴荣英姿飒爽;在生活上,柴荣也非常关心民众疾苦。有一次,柴荣与百官会餐时,指着满桌的酒菜对众人说:“朕在宫中吃美味佳肴,深愧无功于民而坐享天禄,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只有亲冒矢石为民除害,还略可自安。”最让人感动的是,柴荣曾说“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这种高度和境界让历代的帝王都自惭形秽。

        柴荣继位第二年,下令大废国中佛寺,规定有国家许可的寺院才能保留,其他一律废除。因为佛教信仰关乎因果报应,很多官员对毁佛心有忌惮,柴荣亲自带头,砸毁了一尊别人不敢冒犯的观音铜像。他说: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

        拜佛不一定是真心奉佛,行善才是真心奉佛。佛祖愿以真身救世人,如今牺牲铜像,造福天下,肯定更加在所不惜。柴荣的说辞,放在今天,仍然很有道理。

        在他的推动下,最终废除寺院3万余所,6万多名僧尼还籍。佛像被销毁后,重新用于铸造钱币,恢复经济。

        柴荣的另一项改革措施,是恢复五代以来沦为形式的科举制度,注重人才选拔。有一年,礼部草率录取了16名进士,他知道后,亲自组织重考,最后仅录取4人。他还多次以“失于选士”为由,处分主考官。

        难得的是,他不是一个机械的规则主义者,而是强调制度与破格相结合。

        柴荣想任用小吏出身的魏仁浦为枢密使,有人反对,理由不是魏仁浦能力不行,是说他非由科举出身。柴荣当场反驳说:

        自古以来,明君都是用有文才武略的人辅佐自己,这些人难道都是科举出身吗?

        最终还是破格任用魏仁浦为相。

        赵匡胤极为敬畏的后周名臣王朴,也是柴荣破格提拔出来的。赵匡胤建立大宋后,曾指着自己的黄袍对近臣感慨说:“王朴如果还活着,我穿不了这黄袍。”

        柴荣虽然只当了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凝集了中国历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间,柴荣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虚心纳谏,锐意革新,抗击外敌,关心民生,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强势发展。司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荣,他称赞柴荣“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真正做到了“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溢美之词,无与伦比。司马光是个严谨之人,他不顾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说明柴荣为人、为政的完美程度确有登峰造极之处。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视臣属的进谏。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已经让后人顶礼膜拜,而柴荣的“虚心求谏”更让人刮目相看。显德二年(955)二月,柴荣下诏,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同年四月,柴荣再次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两番“求谏”,无不凸显了柴荣在倾听民声上的主动性和强烈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