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25冯道与赵晖-第3/6页



        冯道则恭敬的表示:“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几乎用骂人的口气问道:“你是什么样的老头子?”

        冯道则完全没有针锋相对,自嘲的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这样的低声下气,当然让耶律德光火气消掉了。但是,当耶律德光问冯道如何治理天下的时候,冯道却没有半点让步:“佛祖救不了苍生了,只有靠皇帝你自己来救百姓。”

        公道自在人心!不管后世如何攻击贬低冯道,当时因这一句话,中原百姓存活下来的数不胜数。当冯道死后出殡时,开封民众自发组织列队道旁,纸钱飞舞满天,路旁的树叶都成了灰色。

        刘知远建立后汉后,收复镇州,冯道归汉。乾祐元年,冯道被后汉授以太师的职位,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郭威建立后周后,冯道又被拜为太师和中书令。因为冯道的再三叛降,司马光骂他是奸臣之尤。而苏轼、南怀瑾等人却因冯道一心为民,不贪污、不弄权力挺他。

        当郭威起兵攻入汴梁时,冯道坦然面对他的跪拜,没有半分惭色。这让郭威知道还不是篡汉自立的时候,不过等到郭威真正建立了后周,冯道又是一如既往的恭敬和顺从,被拜为太师、中书令。

        郭威死后,五代十国中最为优秀的皇帝柴荣横空出世。不过当时柴荣从没有领兵打仗,威望不高,连久经官场的冯道也看走了眼,对这个新皇帝不屑一顾。

        柴荣要攻打北汉,冯道力劝不能出征。柴荣解释道:“当初唐太宗都是御驾亲征的。”冯道却摇摇头:“陛下你不如唐太宗!”柴荣压住火说:“我以泰山压顶之势攻打北汉,何愁不灭?”冯道继续顶撞道:“陛下你不是泰山。”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的时期,他一生所事五朝十一帝,合计不过三十多年,平均每朝(含契丹)仅六年余,每帝仅三年余。最长的唐明宗和晋高祖在位也只有八年。而且这四个朝代都是靠阴谋与武力夺取政权的,契丹则是趁乱入侵的;十帝之中,除了个别皇帝还像个人样,其余都劣迹斑斑,暴政累累。晋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卖国土、引狼入室才当上儿皇帝的卖国贼。这些帝王大多是“乱臣贼子”、昏君暴君,称之为豺狼虎豹也并不过分。面对这样一些野兽皇帝,自保都是问题,冯道却都能够从容应对。

        冯道的政治智慧首先表现在能够及时辩明政治风向,调整政治立场和服务对象。每当政权鼎革之际,冯道从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只有到新政权全面控制局面时,他才会站到台前来帮助新皇帝“稳定”局势,理顺方方面面的头绪,使新政权尽快进入角色。他永远跟成功的当权者合作,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来不以“忠君”为圭臬。后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冯道仍为宰相。这时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愍帝遂出奔卫州。一看愍帝大势已去,冯道便“视其君如路人”,亲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从珂入,接着便拥立李从珂为后唐末帝,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一职,百官在他的带领下也迅速各归其位。末帝即位时,愍帝还在卫州,三日后,愍帝被杀。后来每次的政治风云中,冯道都能及时调转船头,短时间内把在前一朝累积的官声名望转换为取信后一朝的政治资本。

        冯道这个人的好处是慢慢体现出来的,大家开始也试过别人当宰相,结果一个不如一个:豆革卢是个逗逼,“唯事修炼,求长生之术”;韦说屁都说不出来,“政事得失,无所建言”;李愚愚不可及,都做了牌位还跟人争,最后被罢相。大家看来看去,就冯道这个人好,有点本事,还不恃才傲物,不该争的不争,不该碰的不碰。时间一长大家都认可这个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