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9萧太后与韩德让-第3/4页
翻阅南宋人所写的《契丹国志》发现,书中有如下记载:“太后有辟阳之幸……景宗崩,太后临朝,隆运(韩德让)私事之。”“辟阳”即西汉初辟阳侯审食其,代指审食其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之间的那段“婚外情”,意即萧太后与韩德让之间也有私情。
韩德让当然接受萧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让出入帏幕无间然矣”。承天太后和韩德让之间暗生情愫,后来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私情。
萧绰和韩德让之间的情感和辽人本身相对开放的两性观念有联系,契丹素有“纳庶母”“妻寡嫂”的传统婚俗,身为一国太后喜欢一个成年男子,这样的做法也没什么过错,秦始皇不肯那是他的事。
辽圣宗对于萧绰和韩德让间的特殊关系也有芥蒂,史书上说他“亦恶其事,畏不敢发”。
不过在韩德让等一众大臣的尽心辅弼之下,大契丹日渐富强。
鉴于韩德让对辽国的巨大贡献,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两人不仅同案而食,并排而坐,辽圣宗拜其为大丞相,总领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赐名“德昌”,改姓耶律,隶属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支系。
韩德让成为辽国仅次于太后和皇帝的第三号实权人物。
在萧太后的支持下,辽圣宗加封同样支持汉化改革的韩德让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参决国策。
针对存在已久的契丹奴隶制问题,在韩德让的协助下,辽圣宗以身作则,废除了奴隶的身份,将原先隶属于各个宫帐的奴隶改编为部民。对已降服的外族,也不再编为宫帐奴隶,直接放置在各个部落里,由部落族长统一管理。对于因饥荒等其他非罪因素沦为奴仆的人,一概允许其以劳动所得作价赎身,不再归奴隶主所有。
这一改革,不仅促进了契丹国封建体制的真正确立,也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税收得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针对契丹国普遍存在的汉、契民族矛盾问题,韩德让建议萧太后“一等科之”,即取消汉、契分罪治之,采取同一法律制裁,一视同仁。即不管是汉人犯罪还是契丹人犯罪,一律适用《唐律》
韩德让在深思熟虑之后,又建议萧太后学习隋、唐的科举考试传统,在辽国境内重新开科取士,旨在“任贤去邪”。
经过一连串的改革,契丹国力迅猛提升,出现了兴盛繁荣的局面,史称“景圣中兴”。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四年,辽国一代女政治家、执掌国政长达27年的萧太后病逝于行宫中,享年57岁。
萧太后去世后,韩德让被赐名为“耶律隆运”,圣宗名隆绪,而赐名“隆运”,这摆明了要把他从父辈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过这不影响圣宗对韩德让的敬重。圣宗对待韩德让,“见则尽敬, 至父事之”,允许他如皇帝、皇后般设置宫卫,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其权势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加炽盛。
仅仅两年后,一生服侍辽国两代君主、间接促成“景圣中兴”的柱国之臣韩德让,在随辽圣宗东征高丽时病逝。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