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少年赵匡胤-第2/4页





        赵匡胤16岁时,卖国求荣的晋高祖终于郁闷而终。接替皇位的是他的侄子石重贵。晋出帝刚上台的第一个表现就让耶律德光哭笑不得。他竟然派使者告诉德光:今后,我辈份上仍是你的孙子。但在工作关系上,我俩是平等的,我绝不向你称臣!耶律德光勃然大怒,决定与孙儿撕破脸面,让他清楚地知道:你的石晋由我所立,自然也可以由我所废!

        果然,4年后的天福12年(947)正月初一,经过三次反复的拉锯战之后,耶律德光雄赳赳气昂昂地跨马进入后晋首都大梁。此时赵弘殷将军暂时失业,这20年中老将军先后侍奉过7位主子,居然还是禁军中的一个军官。现在契丹人到此一游,赵家人仍然毫发无损。这份履历表实在堪比五代活化石、人类老油条冯道冯老仙哪!

        这时,又有了一个流传后世的传说:契丹军队进入开封城打草谷,赵弘殷举家避乱,赵夫人一根扁担挑两个儿子,华山老神仙陈抟一见大笑道“莫道世间无天子,今日天子一担挑”。开始我觉得陈抟慧眼识人,但细考之后觉得这传说绝不真实。宋太宗赵光义生于天福4年,此时9岁。而太祖赵匡胤比他整整大了12岁,此时21岁。这样的扁担能保持平衡吗?更何况,二十多岁的孩子在箩筐里坐得住吗?

        不过传说归传说,信不信由你。后来后汉立朝,赵弘殷又再出仕。

        此时赵匡胤生得容貌雄伟,器度豁达,更兼武艺精通,膂力过人,大家目为英器。有时弘殷出征,匡胤侍母在家,无所事事,辄以骑射为戏。

        母杜氏劝他读书,匡胤奋然道:“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在世事扰乱,兵戈未靖,儿愿娴习武事,留待后用,他日有机可乘,得能安邦定国,才算出人头地,不至虚过一生呢。”

        杜氏笑道:“但愿儿能继承祖业,毋玷门楣便算幸事,还想甚么大功名,大事业哩!”

        匡胤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一将门之子,为什么化家为国,造成帝业?儿虽不才,亦想与他相似,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母亲以为可好么?”

        杜氏怒道:“你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往往后来没用,我不愿听你瞎闹,你还是读书去罢!”

        匡胤见母亲动怒,才不敢多嘴,默然退出。

        赵弘殷特意为儿子请了一位老师,姓王名仁德。一日弘殷从外进来,只听老师对儿子讲:“你父亲既然叫你读书,自然望你巴结上进,将来挣个举人回来。”匡胤道:“中了举人有甚么好处呢?”王仁德道:“中举之后,一路上去,中进士,进翰林,好处多着哩!”匡胤道:“到底有什么好处?”王仁德道:“进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喝道。阿唷唷,这些好处,不念书,不中举,那里来呢?”匡胤虽小,听到“做了官就有钱赚”一席话,口虽不言,心内也有几分活动,闷了半天不作声。又停了一会子,忽然问道:“师傅,你也是举人,为甚么不去中进士做官呢?”

        那时候,赵弘殷听了先生教他儿子的一番话,心上一时欢喜,喉咙里的痰活动了许多,他就哇的一声,一大口的粘痰呕了出来。刚刚吐得一半,忽然又见他儿子回驳先生的几句话,驳的先生顿口无言,他的痰也就搁在嘴里头,不往外吐了,直钩钩两只眼睛瞅着先生,看他拿什么话回答学生。只见那王仁德楞了好半天,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面色很不好看,忽然把眼睛一瞪,胡子一吹,一手提起戒尺,指着匡胤骂道:“混帐东西!我今儿一番好意拿话教导与你,你到教训起我来了!问问你爸爸:请了我来,是叫我管你的呢,还是叫你管我的?这个馆不能处了!  一定要辞馆,一定要辞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