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06章 怀念“瓦尔特”-第2/3页





        放映员是公社副书记的儿子,经常叼着烟卷,穿着掉兜的蓝中山装,整天小脸通红,满嘴喷着酒气。他赶着毛驴车拉着两只木头箱子,十分神秘,像皇帝的百宝箱。其实,箱子里只装着放映机、发电机和胶片。毛驴车沿着两边长满庄稼的土路岗上一露头,铲地的男男女女们就雀跃了,打头的会加快速度,以便提早收工。

        电影到了屯上,就是屯里的一个节日。收工回来的社员们简单洗漱后,饕餐着大磕粥佐以小葱蘸大酱,然后穿戴整齐,早早来到生产队大院,开始做看电影的准备。首先是抢占有利地形,一块块石头、砖头、小马扎有顺序地摆在空地上,用粉笔写上了张三王五赵二之座。还有一些人帮着放映员抬机器、支木杆、扯银幕,等忙完了这些,天也就黑了下来,伴着发电机的轰鸣声,白色的银幕上开始神奇般地出现了会说话的大活人。

        电影一般分正式影片和加演片,加演片大都是农业科技,怎么洒农药,怎么种庄稼,怎么施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之类,更多的是新闻纪录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会见越南、南斯拉夫、二巴尼亚、朝鲜等国领导人等镜头,所以,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对铁托、西哈努客、金日成等社会主义国家元首不陌生了。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些和我们友好的国家,是我们的人民勒紧裤袋省出的一车一车的大米、猪肉罐头以及半自动步枪、手榴弹等战备物资换来的。

        然而,这些加演片似乎对于观众们没有多大兴趣,下面的嘈杂声此起彼伏,小孩子们的疯闹还没有收场,东一声西一声的找人的叫喊声不断袭来,可正式影片一开始,就绝对地挽救了混乱的秩序。那时,大家普遍爱看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子,全是打仗的,也让人知道了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等很多英雄故事,鼓舞了人们激昂的情绪。还有《海峡》《秘密图纸》《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等经典影片。

        一部电影胶片车結辘似的在村与村之间轮回,百看不厌的父老乡亲就与电影进行着跟踪追击,东屯看完,撵到西屯看,看了一遍又一遍,一些影片中的台词,几乎熟记于乡亲的脑海,演员说了上句,下一句几乎每个人都能附和上。而谁背得多、学得像,也成为炫耀的本钱。

        正是钟情怀春年龄的姑娘小伙,除了来看电影外,还会借势搞起副业一一就是想方设法互相了解,暗中互送秋波,相约到场外“谈谈”,恰似现在的派对、大相亲现场,还真有不少青年男女就是在凭借露天电影这个媒介,加速感情进程,最后走进婚姻的殿堂。

        繁重的劳动,因为电影的诱惑,逐渐解去了疲劳,更增添了生活的色彩。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就是为了看一场电影,男女老少不顾十几里的路程,在雨中跋涉返回。我最欣赏电影散场后那幅图画,陶醉那种拥挤,艳羡那种清苦中独有的乐趣。

        现在,我们坐在城市的家中,可以倚靠到柔软的沙发里,或是斜躺着,或是举杯小酌,二十九寸的彩电里至少“装"着百余个频道,只要轻轻按动遥控器,就可源源不断地满足我们的视觉。有空调为我们及时调节温度,有热茶可以滋润喉管,完全可以不用走那十几里的山路,既遇不上雨淋,又免去了蚊咬,更不可能挤丢了鞋子……可是,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感觉,那种乐趣、那种憧憬,再也找不到了。

        是我们已经远远离开了童年和故乡,还是文化的繁荣,把我的接受能力甩远?反正慵懒与无所事事,在时间的小溪里正在漫无边际地流淌……让我们沿着原路,搜寻着过往,感受流年里的风霜、乐趣、情谊,感知那激情燃烧的画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