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遗贤



    在苏武镇又转了几天,视察了交易所、苏武公学、22团驻地等地,并就近了解了一番河东战况后,李康本来想趁机去一趟赎罪城的,但最终在所有人的阻拦下未能成行。

    华夏六年六月八日,李康乘船顺流而下,于三天后,抵达大河沿岸新设立的晋文镇(华夏第三十四个镇级行政单位,镇名取自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

    晋文镇目前还只停留在纸面上,只是在已经选择好的镇址上画了记号,圈定了范围,各项物资都还在紧张而忙碌的调动中,李康也没多做停歇,照例慰问了一番驻军、工人和移民,然后再勉励了一番晋文镇的军政两套班子,陪着众人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后,于六月十五日靠上了神农镇码头,十六日,回到了新安镇。

    刚回到新安镇的第二天,方以智就将锦衣卫指挥使冯文瀚领进了书房。

    “忠上(冯文瀚为自己取的字),有什么事吗?”李康放下手中的奏折,好奇的问道。

    “启禀君上,您出发去苏武镇前,交代的任务已经有结果了,这是具体名单!”冯文瀚见礼后,连忙从腰间口袋(这是华夏官服的特色,在下摆上方到腰部位置,一左一右各配有一个口袋)取出一份文稿,恭敬的呈给了李康。

    接过方以智转交上来的文稿,李康这才想起是怎么回事。

    原来早在管仲等三位采风使为李康挑选大小老婆的时候,推荐上来的人选中有薛涛和尉迟炽繁的名字,这在当时就让李康动了在整个华夏普查一番的心思,看看还有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但现在名声不显的'遗贤'。

    只是后来因为准备大婚和'西进南下'的讨论,将这件事给忘了,直到前不久才想了起来,于是就让锦衣卫行动了。

    “左宝贵…”李康眉头一挑,没想到还真有,而且第一个人名就给了他一个惊喜,这个人如果真是历史上清末的那个左宝贵,等于又多了一个未来的将军种子。

    【哦?他现在在干什么…咦,133营第一曲曲长!刚参军的时候就是队正,三年时间因剿寇有功升到曲长,不错,不错…接下来的几年,陆军都不会少了仗打,希望你还能给我惊喜!】

    李康一边看着锦衣卫提交的详细信息,一边不断的在心里感叹,但面上却丝毫不动声色,这让一直观察李康的冯文瀚倍感失望。

    名单上的名字不多,只有三个人,除了左宝贵外,剩下两人都没有他那么出名。一个是萧诚,南朝萧梁后裔,唐代著名书法家,官做的不大,右司员外郎,不过他特别擅长造斑纹纸,这还真是意外之喜;另一个叫赵霖,唐末驸马都尉,后来改名赵岩,他倒是不怎么出名,但他有个十分牛掰的爹,唐末名将、检校司徒、忠武军节度使、太尉赵犨/chōu\。

    当然这都是锦衣卫记载的,李康本人不可能记得这么清楚。

    萧诚现在在三宝小学任课,担的低调二字,他如果报出身份,别的不说,新安大学一个书法老师肯定是绰绰有余的,身份地位比一个小学普通老师高出八层楼不止。

    而赵霖,一个将门世家子,自然干的还是自己的老本行,只不过混的没有左宝贵好,目前还只是一个副屯长。

    赵霖和左宝贵,李康都没打算动,任其自由发展,凭他们的天赋和家学,在军中怎么着也比一般的无名小卒容易混出头,如果在赏罚分明的华夏军中还混不出来,那只能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留名只是徒有虚名,那就更没有关注的必要了。

    “忠上,你做的很好!”李康放下名单,笑着夸赞了一句。

    “这都是臣下应该做的。”冯文瀚尽量板着脸,谦虚道。

    “这个赵霖和左宝贵,你们锦衣卫只要稍稍关注一下就成了…萧诚你们就不要管了!”李康吩咐道。

    “诺!”

    “嗯,你退下吧!”李康摆了摆手。

    “诺!”

    等冯文瀚走后,李康笑着问方以智:“密之,这个萧诚你知道吗?”

    方以智有些尴尬,他虽然博古通今,学贯中外,但又不是图书馆,脑子里什么书都有…就算都读过,历史上那么多人名,他怎么可能全部记得住?他们方家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易经》上,不是史书,而且科举还不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