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细枝
傅家三姐弟各怀心志的时候,叶书白拿着在看的那卷书册离开县衙,往客栈去了。
刚出了衙门,迎头就见在客栈门口的春凳上坐等的鼎儿,见他出来,立刻起身迎过来:“王爷。”
叶书白颔首,没说话,鼎儿也警醒地不再言语,一直跟着他回了房,服侍他换了衣服,才奉茶问道:“王爷,今日是为了什么?”
午后两个四象司匆匆进城,在街上冲撞了不少人,没等到县衙,就先宣了怀王过去,因此客栈里怀王的心腹们都有些不安。
“陛下让我将商队的遗物交给傅家。”叶书白坐在桌前,将卷册放在屋中角落一高摞各县送来的账册上,坐回桌前,取出傅瑶君给自己的那张纸,抬手按着额角,吩咐道,“去叫齐长史来。”
“是。”鼎儿应声,立刻往外去了。
不多时,齐长史和鼎儿各抱了摞账册,进来了。
东西放下,鼎儿退了出去,齐长史恭敬地礼道:“王爷。”
“长史坐吧,先看看这个。”叶书白将那张纸递给齐长史,“是傅家的账。”
客栈住的多是叶书白的王府护卫,四象司虽然也分了人在此“保护”,但说话定是比在县衙方便很多。
只是叶书白不能无缘无故把傅瑶君叫来客栈,落人口实又毁人清誉。
齐长史谢坐,接过来仔细看看,捻须浅笑:“看来那位傅大小姐,原先是真不知道?”
“是吧。长史觉得如何?”
“比王爷按私贩之盐查得的人数少些,想必铺子的账目是做平的,涉及的账目又多,零敲碎打,只几天能看出这些已经不易。可惜她当是没离开过备州,不知天下事,所以最该查的大宗反而没查。”
叶书白没说话,而是又拿回那张纸看着。
他能猜到傅瑶君是怎么算的。
备州是农业兴旺之地,是大昭最重的四大产量地之一,耕地耕农很多,所产的备州稻名声在外,其中顶尖的还专供宫中。
比如乌桐一县含周围九村,在册人口就达到了十二万户。而这十二万人,即便是住在县中的显贵人物,在乡村也是有地、有佃户的,且这两年并无大灾,因此备州不会缺粮吃。
傅家只在石水、乌桐、樟北和太安四处占了水陆两便的地方有粮铺和粮仓,做的是本地收粮,往外省大城大县贩卖的生意。又因傅家与东南和西域皆有生意往来,所以这四处粮仓还屯有外域的粮食谷物。
大宗进大宗出最为赚钱,至于本地零卖的账零头都不及,且每年的数目基本持平,不会有太大起伏。
可如今乌桐和樟北,就是在零卖的账上出了问题,只算乌桐一县,近十个月本地零卖的粮食,就比往年同时多卖出了近两千石粮食,依着一人一年要五石粮食的量,这就是乌桐县十个月里,冒出来了近四百成年人丁。
四百之于十二万不多,不过心里有事,再看这四百人就扎眼得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